暑假开启,高温模式也开启。
雨在哪里?雨,你在哪里?
暑假,除了“日常”和“不寻常”,还规划着准备写点什么。写教育,写生活,写情绪,写你所愿意写的东西。这些东西,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些内容,说它有多少价值,也没有多少。说它一点价值也没有,倒也未必。
一周为一篇,定名为“暑假絮语”。“絮语”取自明朝王錂 的《春芜记·邂逅》中的一句——
听花前絮语情无已
暑假,絮絮叨叨,连绵不断地低声诉说着那些有感而发,由事而起的情与理。
2017.7.4(星期二)
1
今日考试结束。一张小小的试卷牵动不少人的心。只不过,这一切,看似是以知识的名义,实则包藏利益。一张试卷,一份成绩,各取所需。孩子们,一丝骄傲;家长们,一丝脸面;老师们,一份薄利;管理者们,一种政绩。而知识本身,却成了最不重要的。
2
看看试卷,有点意思。看看命题者的不严谨,找曲线的句子却无曲线,再看看命题者的作文命题,二年级的“二胎”,四年级的“推广阅读”,这真得就那么符合大多数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兴趣吗?这是命题吗?这是”媚俗“!二胎二胎,是谁在“炒作”,又是谁在“绑架”孩子?“阅读”不是用来推广的,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一本书一本书,读过来,读过去,慢慢丰富和穿越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的。何必成天把“它”挂在口头上?标语解决不了问题,默默行动,让阅读真实发生。
3
再看看某些啼笑皆非的试题,中高年级,无限拔高,阅读题选用“初中阅读题”,改改问题便了事。有的甚至连具体的问题,也懒得改。试题不讲究信度、效度、区分度,有何意义?任何能百度到的现成试题,都不是好试题。说说一二年级的试题,死板,灵活性不足,好多是延续了西方的规范的语言逻辑,而没有突出汉语的本来面目。对孩子语言创造力的培养无益处。或者说,孩子们仅存的那点创造力和本真的感受力,终究被成人的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所湮没,所扼杀。
2017.7.5(星期三)
1
阅卷一天,好似”打仗“。打仗不太讲规矩,需要临场应变,审时度势,目的是置人于死地。阅卷,得讲”规矩“。无规矩,不公平;无规矩,不方圆。但,阅卷总要人来阅,有人,便有了”尺度"松紧。一松,一紧,可能对整体影响不大,可对个体考生而言,那是百分之百的影响。同一个人,上午前半段可能紧一些,后半段可能松一些,相反依然。这当然都属于正常现象,不可避免。
2
尺度的把握,对标准答案的理解,才是能否公平的关键。第一,别迷信标准答案。甚至,一些优秀生的答案远远超过标准。第二,“意思对即可得分”。这是个阅卷陷阱,可不是所谓的“写上即得分”。“意思对”,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白,二是是否准确。这两点对考生而言,不容易。如果我们把它理解成“写上即对”,那是对表达力极好的孩子的最大不公平。这个裁判,不好当。
2017.7.6(星期四)
1
中午,得到了班级成绩。整体成绩不错:语文第三,相对稳定;数学需要继续努力;英语大幅度提高,首获第一;科学保持领先,继续第一。
2
仅仅就本次语文考试看,与最好的班级尚有些差距。纵观这些语文试卷,回想这学期的教学,有些闪失,有些遗憾,当然,也会有些欣慰。做得不理想的是“根据情景默写”,虽然写了多遍,改了多遍,效果不佳。一是轻视,二是课堂第一次学习时,只讲解不巩固,三是复习时,对易错点的把握,失当。
令人欣慰的是读书广角、阅读题和成语积累与运用,这三种题型,孩子们做的很不错。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平时的读书,进行的读书会,书籍与电影分析课,起到了一丝作用。二是考前的阅读题答题技巧的讲解,大家听得懂,也听得进去,算是做本学期教学的亮点。日后,有问题的,继续改进;有效果的,必将继续坚持。
3
有些孩子考出了意料之中的好成绩,也考出了始料不及的差成绩。如果作为“马后炮”,仔细分析的话,这些孩子身上都有一些“痕迹”,预示着这学期的整体学习状态。比如有一孩子,上学期的作业完成及时到位,而这学期显得拖沓,要么不交,要么不带。结果可想而知。再比如有一孩子,考前模拟,时好时坏,情绪不稳定,结果也可想而知。总之,总能找到“蛛丝马迹”。可是,平时的教育教学,我们缺少这种“敏感”,缺少敏锐的观察,缺少行之有效的及时性策略。分数一出,才恍然大悟。其实,一切根源在平时的学习好习惯的培养。无好习惯,哪来高品质?
4
这一天,也真是忙。到了晚上,才把成绩整理好,稍作处理发往家长群。公布前,说了这样一番话:
本学期的期末成绩简略分析:1.英语学科,大部分同学有较大的进步,整体成绩优异。2.语文学科,有5至7名同学没有达到应有水平,主要体现在作文上。作文审题失误,没有严格按照所给要求写作,造成作文丢分太多,以至于总分很不理想。不过,整体看,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平时做题态度不足够端正的同学,这次考试态度端正,审题仔细,取得佳绩,值得一赞。3.数学学些,一小部分同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极其不扎实,考试时图块不图准。需要在暑假里好好补一补,以便在新的学期取得较好的成绩。
有疑问,可以询问。
从晚上9:06分开始,直到10:19分,和一些在线的家长交流了孩子的考试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晚10:19分,交流基本结束。最后,写下这两段话给大家——
成绩只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但是,如果不反思,不改进,过去即是未来。暑假,拿出点时间,真真正正地领着孩子,阅读,写作,开拓视野。下半年,他们,要进入五年级。时间真得不多了!
记得别的班里的一位家长说,班里总有不行的,我孩子就那样,管不了。如果真得这样,真得持有这样的心态,那就没必要接受“教育”。因为教育只为了“改变”,只为了“更好”,失去了改变的决心,失去了更好的憧憬,孩子的教育必将陷入泥塘。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难免有反复。关键是能否认清“反复”背后隐藏的东西。有种不好的“预感”,高年级一到,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将被家长“抛弃”,但愿不会。但愿会有改变,会有更好!
2017.7.7(星期五)
1
按规定,这才是放假的第一天。不知道怎么回事,每次“假期”都好像是“假”的(三声的那个音)。假在哪?如果工作是工作的话,那生活则是另一种情味的“工作”。两者最大的不同的是被动与主动,约束与自由,紧张与闲适,焦躁与平静,快进与慢速,等等,这样一组彼此咬合的词语。
2
楼下天价房,终于卖出去了。今天开始,叮叮当当,刺耳的电钻,飞扬的灰尘,伴随着耳朵,一起弥漫在空气中。这家的装修,来的真不是时候。装修,把“原先的”统统毁掉,不留一点痕迹,再按照主人的意愿,重新设计,打造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毁灭,构建,重塑,呈现,一间房子就这样被人揉来揉去,或成面团,或成馒头,或成花卷。或成主人想要的一切。
3
育人不是装修。你无法真正“毁灭”旧人,也无法重塑新人的精神世界。即使你用了好多方法,温和的或暴力的,看似他或他们改变了,但在任何人的内心深处,依然藏着你永远无法了解的那个他或他们。
人如果能被装修的话,靠谁?不能靠依着性子而来的”主人“(父母们),也不能靠带着诸多装修工具的设计师和装修师傅们(老师们),主人和师傅们,只能创造好的教育环境,创设多彩的教育情景,其中的那些”人“,在此,被熏陶,被渲染,被尊重和理解。然后,所有的,都成为一种相互影响。主人们、师傅们,孩子们,在这个无限扩展的“场”里面,彼此扶持,相互感染。这不在是装修,而是彼此成就各自的人生。
2017.7.8(星期六)
1
晚上,带孩子看”晓雯音乐学校“组织的大型音乐会。看过一次,很震撼。这次看,依然很震撼。众多的孩子们可以在广电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自信的,高亢的,激奋的。这是一个音乐辅导机构所给予孩子们的。我们的公办学校,能吗?有时间,有场地,有师资,有生源,却没有给众多的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大舞台。之所以不能,我看全因为理念的不同,全因为无法打破”公办学校”的某些狭隘。没有理念和行动上的创新,公办学校在育人上是有不足和偏差的。
2
稍晚些,微信里看到一张图片。这是一位初中部的孩子写的暑假规划,不看不知道,一看只点赞。
这个孩子,期末级部第二。那个规划,令人拍案叫绝。两个月,分几大段。每一段都有两个任务:阅读一小时,写一篇日记。不止这些,两次夏令营,安排的丰富多彩,既是知识性的,也兼顾了娱乐。当然还有那些日常,每日的体育锻炼,或游泳或跑步或爬山。面对这样一份“暑假规划”,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她拥有怎样的家庭。我,理当学习。
2017.7.9(星期日)
1
期末考,中考,乃至高考都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生命重塑的开始。未来的15年将决定你的视野、眼界和生活质量。
2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她充满着神奇的魅力。现实中,好多孩子却被数学所困扰,奇幻的空间结构,复杂的逻辑关系,数学的真正之美的密码只被少数人所掌握。比如数学天才冯·诺依曼,他直言,
若人们不相信数学简单,只因他们未意识到生命之复杂。
3
看到一张图,有几样东西,恰恰是暑假里要做得那几件事。你看懂了吗?
下图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