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使用微信的朋友们,都已经加入或正在加入各种各样的“微信群”,也正在被各类微信群的消息狂轰乱炸。有人从中获益,有人吃亏上当,也有人消磨时光,更有人徒生烦恼!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各类以“群”为名义的“聚”其实有很多,微信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平台而已。诸如最早的QQ,现在的飞书、钉钉、小红书、抖音等等。不同的平台,各自承担了“聚”的不同功能和目的,比如工作、爱好、记忆、文化。
01
因利而聚,树倒猢狲散
工作就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大家从五湖四海而来,在公司这个平台,通过“微信”、“飞书”、“钉钉”等方式相聚,为获得各自的“利”而努力。一旦哪天,“利”有所变,则大家各奔东西、树倒猢狲散,如此而已!
工作提供了生活的必需,大家因工作而聚,自然要适应工作的特殊性,遵循工作的要求。工作的聚,多是严肃严谨、公事公办、虚与委蛇,少的是灵活多变、真情实感、心甘情愿。
工作的聚,顺应企业文化和职场规则,在群内你好我好、各尽其责、互不打扰,发声冒泡也是礼貌克制、点到即止。若有纠纷冲突也是私下解决,很少有人直接在群内你来我往,毕竟大家都是“好面子”的。
还有另外一种因利而聚的工作,即早几年盛行的“微商”和现今风靡的“社群营销”。所不同的是,此种“聚”在于外而非内,需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感情,因为人设和口碑比对内的更重要,所带来的利也相对更直观。
无论是工作的哪种聚,无利则人散,人走则茶凉,此乃至理!
02
爱好兴趣易变,贵在能坚守
世界的多元和文化多样性,造就了人们各种各样不同的兴趣爱好,也由此延伸了因各类兴趣爱好而形成的沟通交流平台(微信、小红书、抖音......),张三喜欢钓鱼,李四喜欢骑车,王五喜欢书法,赵六喜欢健身......
大家因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寻求感官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获得感,这样其实也挺好!
人是需要群居的动物,需要通过兴趣爱好来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身的社会获得感和自我价值成就感,以此来抵抗来自外界各种压力和内在精神虚无的侵袭。在同一个圈子里,大家既有共同话题可聊,亦有经验能力分享学习,何乐而不为?
可是,在流媒体泛滥和高欲望的当下,爱好兴趣易变,不变的是初心和坚守的毅力。真正的兴趣爱好,是能相伴一生、解生活哀愁、人生悲喜的,如此方能不负岁月不负卿!
03
曾经的记忆,今日的怀念
当然,还有一种更普遍的“聚”,即大家拥有共同的记忆和逝去的纯真岁月。曾经的美好,今时今日相聚,共同追忆怀念,以此致敬过往!
年少不知同学好,而今从头忆往昔!真的是曾经的同学、友谊更好吗?或许是,或许不是。
有人说,年龄越大越喜欢怀旧。其实,人们怀的并不是旧,而是那些消逝在时间长河中的岁月和美好。过往的少年时光、童真记忆、真情实感,能治愈所经历的生活之苦、人生之难、岁月之痛,美好常在,需要的只是勤拂拭罢了!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珍惜此怀旧忆往的机会。在经历初次再遇的喜悦和新鲜之后,渐渐的会由开始的兴奋逐步回归各自现在的生活,有人沉默不语、有人转身离开、有人偶尔冒泡、有人一直在线......
岁月变迁,人事浮沉,各人有各自的生活和想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如此而已。谁也无法改变谁,谁也无法变成曾经的谁,保留最初的记忆,顺其自然,如此就好!
04
文化为根,信仰为基
还有一类宏大的“聚”,即空间上的相同地域和时间上的岁月传承,共同缔造形成的文化信仰之聚。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历经宇宙演变;我们都是中国人,历经中华文明洗礼熏陶;我们都是同一个地区,拥有共同风俗习惯!
因为文化和信仰,大家在空间和时间上相知相聚,一起抵御外在的不安和未来的多变。自古以来,我们文化中的同乡、同族、同天下的大同概念,即是因文化和信仰相聚而来。
大家以相同文化为根,共同信仰为基,无论身在何方何地,他乡遇故知都会倍感亲切。此相聚,更多的是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坚守,是刻在骨子和血液里的记忆,只会遗忘,无法磨灭!
正如你我的乡土情怀,只会遗忘,无法磨灭!
05
相聚容易,常聚难
当下,无论何种方式相聚,相聚或许很容易,常聚却很难!
正如刚入群时,聊天发言的接二连三,每天都有几百上千条信息。一段时间后,发言者寥寥无几。再过一段时间,不仅聊天发言者几近于无,更有甚者离而远之,相聚的平台也几近倾覆。
这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吗?这需要问问每一个参与者,我们到底因何而聚?是一时兴起?是心血来潮?是追名逐利?
相聚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我们因何而聚,答案自在我心,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