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原创107篇文章的读书博主,从来没有完成过自己列的计划,今天发现这其实是一件超棒的事。
01 挫败感
在过去三个月,我尝试每天列计划,但几乎没有一天是完全完成任务的,甚至有时候只能打一两个✓,0个✓也有。
我做过很多尝试,比如减少任务、优先做困难的事、早起(没起来过,起来了,效率也很低),但始终不能按计划都完成,完成百分之八九十的情况也极少,这让我有很大挫败感。
既然列的计划都完不成,那我列计划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在阅读写作时总是拖拉,总是超过计划时间,结果影响了原有计划,听课学习、练字、家务都没完成就很懊恼,心想:为什么我做事的效率那么低?
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失败,又拖拉,完成质量又不高,做的事情又少,还爱熬夜,根本不是大家所说的自律又努力的女孩,最后索性破罐子破摔,啥也不想干了。
02 深度专注>全部完成
直到我读了《深度工作》这本书,作者这样说:
“一个人制作日程计划的习惯可能会夸大计时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沉浸于工作的重要性,而沉浸于工作才是一个人获得重要成就的关键。”
我们在列计划时往往更关注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任务,更看重做事的效率,但创造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需要我们更重视沉浸在工作中的专注度。
作者卡尔·纽波特说自己在完成博士论文时一旦有灵光乍现、突破性的洞见,一天的其他日程安排就都抛到一边了,甚至不吃饭,不上厕所,不理会任何人。
他放任自己继续坚持探究这种新的洞见,直到理清其中的头绪。完成之后再抽身出来,重新安排一天余下的时间。
他说:“我不仅允许日程中有突发性改变,甚至会主动寻求这种改变。”
而我过去还总是以为没有按照全部计划完成,就是失败者。
原来当我们在深度沉浸于探索某个领域时,完全可以打破原有计划,继续沉浸于当前任务,完成后在剩下的时间里重新规划未完成的任务,甚至一天修改10次计划都是被允许的。
现在我觉得完全不需要给自己贴这种“失败者”的标签,放弃完美,拒绝精神内耗!
03 到底该怎样列计划?
最优秀的作家海明威也是一天只能深度专注2~4小时,把最重要的那一项事情在最好的状态内完成就已经很棒了,其他任务属于浮浅工作,在剩下时间里不停的调整,重新规划,多次修改计划也是可以的。
①在前一天晚上列计划,并排日程,几点到几点内要完成哪一件事。刚开始计划的颗粒度可以大一些,计划两小时完成任务就行。
②优先完成最难的任务,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是阅读和写作,其次是练字、学习、运动等。
③把每天的计划分两栏:分为深度沉浸任务和浮浅任务。
需要花两年以上才能修炼的技能定为深度沉浸任务,它在未来产生的价值更高,让你的发展空间更大。
而其他工作生活中的任务可以定为浮浅任务,可以在精力不太好的下午完成,甚至晚一点、没完成也不要紧,毕竟它在未来产生的价值不大,回报率不高。
需要深度沉浸的时候找到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最好断网,绝不分心,专心做、尽情做,不要中断。浮浅任务抽空做,随时调整、随时计划。
比如我就可以不用在意深度沉浸写作花费了多长时间,完成这项任务之后,把重点放在“剩下的时间里我该如何重新规划。”
会拖拉就再重新规划,还是未完成的就再重新列计划,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而不是自暴自弃、自怨自艾。
④允许自己一天只完成一件深度沉浸的任务,浮浅任务外包给他人,晚一点完成甚至不完成都没关系。
⑤允许自己深度沉浸之后摸鱼。因为4小时已经是人类深度专注的极限了,再强迫自己继续沉浸也产出不了更大的成果了,不如放过自己,做点轻松的任务。
⑥在周五做一次计划复盘,把未完成的事以及下周计划要完成的事提前列好清单,有利于下次快速进入沉浸状态。周末完全不谈工作,更好的休息能使下一次深度沉浸的效率更高。
列计划不是为了让我们保持对原计划的忠诚,而是为了让我们心中有数,学会聚焦主要目标,找到做事最好的状态,将个人效能发挥到极致。
“除了写作,其他计划都没完成”对我来说是一件超棒的事,它们在帮我找到最该沉浸的那件事,帮我找到状态最佳的自己。
其实列计划就是设计每一天的流程,和设计人生一样,可以边走边看边试错。
就像开车导航仪里说的:要允许“掉头”,允许“重新规划路线”。
小时候的梦想未必适合现在的自己,没有实现也并不代表你无法找到新的梦想,早上的计划也未必适合下午的自己,每天专注于一件你最能沉浸、最快乐的事就好。
随时调整每天的计划,将完成任务的主动权交给自己,让适合你的梦想从远方慢慢拉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