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见一则新闻,大约的意思是目前虽然经济环境一般,但是现在孩子的父母是七零后,没受到什么特殊政策的七零后父母,因此总还有一些积蓄可以维持,不至于像八零后的父母(此处无非罗列教育、就业、职场、房子、独身子女及放开等若干政策……)
先不管是说七零后有多幸运,也不管八零后有多无奈。我是个八零后,我只想谈谈真实的儿时的记忆。
儿时的记忆是一座十八线的小县城,都说我出身那会还有城墙,后来才拆的,我记忆中城门城墙倒是模糊了,可是护城河的印象很深,因为河上的桥梁都相当的陡,如果爸妈骑自行车带着你,都是累的上气不接下气。
我的母亲就是一个很瘦小的人,每次骑自行车或是推自行车过桥都会引人关注,因为土肥圆的大胖儿子和累的气喘吁吁的母亲确实引人怜悯。但我的母亲是个极度要强的人,我的印象中她从来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母亲是个老师,记忆中从来没有带过优秀班级,总是那个年级最差的班级让我母亲做班主任,而她小小的身躯竟然每次都能管的服服帖帖,我也不知道是什么魔法。打架少了,逃课少了,虽然最终的中考成绩如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早上醒来她已经去学校监督早读了,晚上睡觉她还在督促晚自习,那时每周只休息一天,就算如此,我还要帮她把4个班级的客观题全部批完。其实后来我长大一点了,主观题批改也没啥问题,对着得分点扣分,也能让母亲多一点干家务的时间。
那时候最深的感觉就是独身子女很孤独,最羡慕的就是家里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从小就下定决心以后自己结婚,就算罚款倾家荡产也绝不只生一个。可命运就是爱开玩笑,如今却因为生活成本问题促使的理性思维让我这个极度感性的人没有遵从自己儿时的梦想。
我是切实经历改革开放变化的一代,我看到了父亲跑供销或者引进外资项目的疯狂,也看到了乡镇企业家代工贴牌的成长过程,在我幼小的心目中,想要过上好生活就要离开小县城,去往大城市,而能实现的唯一方式就是好好念书。
我不知道如今这代人的想法,也许读书不行可以出国,出国没戏可以啃老。就如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里那一个班全部都是中国学生,连老师都是中国人……飞跃万里,换了个地方上课,花着父母一年几十万几百万,似乎对于他们而言也挺开心,毫无愧疚感和羞耻心。而国内的商人闻到了味道就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把一切都能做成生意。
所以,我并不认同年代阶层论,一代人都有一代人奋斗的目标,如果说新时代的年轻人目标是躺平,自然也有躺平对应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