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工作:
1、作品背景:
米芾行书《苕溪诗卷》书法长卷,纸本,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为其即将离开常州前往苕溪(湖州)时所书赠别友人之诗,共6首,均为五言律诗。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修长挺拔。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斜而不倒,于险劲中求平夷。
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沉雄潇洒,变化有致,逸趣盎然,为其中年书法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苕溪诗帖》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两帖书写时间仅差一个月,风格大体相近,但苕溪诗更为放纵自由,可由其入手,再求精细,继学蜀素帖,
我们知道,米芾的行书用笔沉着痛快、结构欹侧多变。雄健清新、自成一家,具有率真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之最典型的代表,与苏黄蔡并称“宋四家”,对后世影响颇大。
他上接“二王”,下启元明,在二王一系行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为何学米?
其一,米芾自称“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酣畅淋漓。苏轼评价其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也就是用笔畅快而不失精准,丰富而细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极适合抒情达意,是宋人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
其二,米书结构欹(qi)侧,变动不居,随势生发,妙合自然。
其传世作品极多,且多为墨迹,直观精细,鲜活生动便于学习细节。
学米芾为何选《苕溪诗》
此作为中年(38岁)之作,墨迹本,字数多,能看出细节,“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有一好萦之,便不工也。”主张天真自然,强调“无刻意做作乃佳”,“安排费工岂能垂世”。顺乎自然,不要人工雕琢的痕迹。欲得真趣,运笔结体应变化,令字有生气,不呆板一律。真迹鲜活,有法度,到位,还要有味道。后人都说宋人尚意,意就是抒情,表达情感和想法,假笔转心,行书是最直接最丰富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不但能看出笔法的变化(包括墨色的变化),还可以体味到笔墨间体现出的趣味。“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米字有功见性,既有法度,又追求自由表现,形成自己的风格。38岁时作品,风格初成期,特征明显,既不像后期尺牍作品那样潇洒纵横,不拘平正。也不显得拘谨,学起来上手快,比他后期的作品相比,技法上要好把握些。我们知道,米芾曾特地命名自己的书斋为宝晋斋,他醉心于晋人的潇洒自然,反对唐人的平正规矩。曾言:“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任情恣性,放手去写,颇有一些游戏的成分。可以说是宁可要活生生的带有缺陷的个性,也不要僵硬的美。但因其功力深厚,加之才华横溢,故能信手拈来,天真烂漫,妙趣横生。米芾以书学博士召对,品评当时几位名家之书说“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自言其为刷字,就是在勒、排、描画之上最恣肆的挥洒。它的八面出锋、沉着痛快、刷字在此作中都有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