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已看了许多书。当然,这是相比较曾经吊儿郎当不怎么读书的我。
我给自己算过,我一个月中只要不忙碌能看十本书籍(畅销书),一年至少五十本书。这实在离网上相传的一年几百本差之千里。不过,这并不阻碍我看书的乐趣。我看书从来是随心所欲,有所挑选地看。这恰恰成了我所在的烦恼。
一个来着深浅阅读的瓶颈。我三番两次想突破,当然,我也实在是懒得突破。懒得思考。听着,我总是不敢评论,因为可能一说出口就暴露自己的无知。什么是非对错,要客观,要先褒后贬,要做一个谦虚的读者。这些言语总是环绕在我脑里,成为一种束缚。
我可以告诉你,我是看了《摆渡人》1、2后打算说出这一切的。你或许觉得小题大做,但这些话,质疑藏在我心中太久了。我看了《摆渡人》,得让我说什么呢。反正都要从好话起头。该书剧情新颖,很吸引人。文笔流畅,想象力十足。没看书之前,我绝对想不到它是一本爱情小说。是的,爱情元素是许多巨作不可或缺的。但我着实没想到它的主题是爱情。也说不上什么失望什么的,因为也没所谓的期待过。可它的宣传:百万畅销心灵治愈小说。我实在没感到什么治愈的,真的,我写此文章并不是想要批评什么。治愈小说,至少我在《解忧杂货店》里感受到这浓浓暖意。我受到感染,觉得生活无论如何都是美好的。
或许也应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当有这句话,我就自行封了嘴。
比如我看金庸古龙的书,看那些大多人赞叹的作品。我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半生缘》等等,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看……太多了,我惊叹他们的才华,但我实在无法从何评价。多少好多少坏好像前人已落下定数,我现在再加以复述实在是有够多余。你能理解么,我无法再用自己的语言,就是一张白纸落下笔墨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评论。我就是看过此作品的评论,我才去看作品的啊!脑里满满都是那些大家评论,而没有我这个小家评论。
我不知道你能否理解。就像从小到大读的教材书,里面的知识说什么便是什么。失去一开始的空白,失去了质疑的发问。而且,实在懒得思考。
如果非要丢弃那些该死的权威。我可以大胆地说,我眼里的《白鹿原》真是充满性与迷信,而没有体悟到所谓的民族史作;《偷影子的人》没有想象中的多好,文笔真心不怎样(比较大多出名作家),也就较为普通的关于爱的故事,这类戏码太多小说有过;《肖申克的救赎》小说还真没电影来得好看。非要说上惊叹连连的,我认为余华写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那有着乡土风趣的文笔,把黄土地上的小人物的故事都写得那么有滋有味的。说完这些呢……
说完这些,我的愚昧无知就暴露得彻头彻尾了。或许,随着岁月的流动这些想法会变。我的鉴赏能力会稍微提升。不过那是以后,我现在得做的,立刻打住,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