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提前接到死亡通知单,那足以打乱自己一切人生计划的催命符,大多是会让一个对未来踌躇满志的人措手不及的吧?
读保罗·卡拉尼什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心里发起了这样的疑惑,应该很多人都对这本书有所耳闻,书的腰封上写着“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一读”, “让比尔盖茨落泪的生命之书”。
这本书是作者的自传,身为一名前途无量的神经外科医生的他,却在36岁前得知患上肺癌,而这个病在这个年龄段的发病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一二,本是极戏剧化大起大落的人生,在他笔下却很平静。
保罗的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他是如何决定从医以及行医后从病例中获得的种种思考,后半部分是他患病后与死亡并行的心路历程。保罗关于生命与死亡的很多想法冲击了我的已有观念。
比如,作为一名无神论的医生,他在患病后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
比如,他从哲学、文学作品和医学研究中看出的关联。
比如,他在身体状态并不佳的情况下依然回到工作岗位,完成高强度的神经外科手术。
比如,明知自己即将迈向死亡还选择与妻子进行人工受孕,仅在女儿8个月时他就去世了。
……
看完书,我想的是,提前接到的死亡通知单,那足以打乱自己一切人生计划的催命符,大多是会让一个对未来踌躇满志的人措手不及的吧?又或者,对于一个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预知的死亡能让他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吗?
保罗的答案是,花时间去追问“为什么是我”是不智的,去刻苦的思考生命的意义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如果已知生命注定是一场必输的搏斗,那支撑我们活下去的秘诀只能是血战到底,为自己的生命奋战,为病人的生命奋战。即使是被宣告了绝症,你仍有很多选择权,重要的是在活着的当下就做出选择,因为人生的经验会被生活的方方面面磨蚀,而当下就是人生智慧的最高峰。
作者:dir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