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只是一座小县城,但这一块地方人杰地灵,出了许许多多的人物。相传明朝时的刘伯温,从贵州一路下来,发现凤凰是块风水宝地,会出帝王影响朱氏江山,于是斩了凤凰的两条龙脉,一条在沱江镇虹桥处,一条在廖家桥镇满江村,凤凰的老人对此耿耿于怀,要不然凤凰会出更多的人才。即便如此,凤凰还是英才辈出。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凤凰还是出了106位将军,同时还有民国第一总理熊希龄、爱国诗人田星六、湘西王陈渠珍、世界文学大师沈从文、院士肖纪美、鬼才黄永玉等许许多多的各领域的人才。
而我要谈的是沈从文。沈从文对于凤凰的影响有多深远,对于凤凰的意义又有多大,自然不用我来多说。毫无疑问,沈从文是凤凰的一张名片!
一、我和沈从文是校友
沈从文、肖纪美、黄永玉小时候就读时的教室
我第一次知晓沈从文这个名字是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当时文昌阁小学从凤凰全县各个乡镇招收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考核筛选组建了三个阳光班,我有幸从乡下进入到这个学校就读,和沈从文成为校友。当时我们的教室在蒙养学堂旧址那里,教室外墙上刻着:沈从文、肖纪美、黄永玉小时候就读的教室,宿舍在沈从文先生捐资修建的“藏书楼”。那时候小,对这些人这些事都不熟知,我这个乡下人唯一知道的是在这里认真读书,考入凤凰县第一中学。
文昌阁小学的前身为文昌阁、文昌庙,位于凤凰古城城南,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北麓,去学校没有公路,需穿过狭窄的幽深民巷才能到达。进入这所学堂,第一印象就是古树参天,典雅厚重。校园里有上百年的古柏树、古楠木、古金弹子等树木,即使在夏天也阴凉舒爽。学校里头有黄永玉题名的“春晖亭”,有美籍华人吴保仁女士 捐资修建的德森科技大楼,有造形别致的山体盆景,沿着长满厚厚绿苔的百年老砖栏杆拾级而上,长墙上是《沈从文自我评述》石碑与错落有致的教学大楼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穿过月池小桥,中庭回廊上黄永玉题写的“文昌阁小学”匾额映入眼帘,中庭回廊的两边种有芭蕉,东北角上有一颗金桂,秋月盛开时节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教室后面有一眼泉水,有沈从文先生题字“一瓢饮”,读书时经常去喝,甘甜的很。再上去就是黄永玉先生捐资修建的仿古礼堂和沈从文先生捐资修建的“藏书楼”,东南互映,其中“藏书楼”三字是沈老先生留给母校的惟一“墨宝”。在藏书楼边有一座李振军题字的“伴读亭”,亭边绿草地上树起的碑林蔚为壮观,那虹劲多姿,风韵迥异的书法,细细品读之后,让人心胸豁然,流连忘返。南方是多雨的,睡在藏书楼里经常可以听雨,潇湘夜雨在那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黄永玉题写的匾额及捐建的礼堂
文昌阁小学是凤凰籍青年田兴奎建立的。青年时田兴奎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东渡日本,留学弘文师范学堂,结识了黄兴、秋瑾等人,参加了同盟会。1905年学成归国,怀抱“振兴华夏,重在树人”的思想,在家乡凤凰南华山下创办了“蒙养学堂”(文昌阁小学前身),成为第一任校长。至今她经历了百个春秋。为祖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造就了一批批有识之士,以中外闻名的文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朱早观、李振军,中科院院士肖纪美,爱国华侨谭德森等为代表的莘莘学子都在该校接受启蒙教育,从这里走出校门,走向世界。文昌阁小学经历了百年沧桑,人文蔚起,硕果累累。如今她将英姿飒爽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更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颗基础教育的明珠,将会更加亮丽。
文昌阁小学是凤凰古城的一颗风景明珠,更是英才培育的摇篮,享有“锺灵毓秀”之称 作为文昌阁的学子,我以母校为荣,深感骄傲,也祝福我的母校建设发展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的英才去建设好美丽的凤凰,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谈谈沈从文的少年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孩童都是贪玩的,我是,沈从文也是,大家都是。我读小学时也逃过学,也把书包藏起来,但在乡下的我没有戏看,但有其他的乐趣,我在学校前的溪流钓过螃蟹游过泳,在干了的水田里捉过黄鳝泥鳅,不知道你们的逃学是什么样的?
1915年,13岁的少年郎沈从文,由家庭私塾进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他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爱耍,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甚至对这个新鲜奇特的玩意还入了迷;而书包就藏放在附近的土地庙里。有一次,沈从文从课堂里偷偷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剧情的确热闹精彩,小孩子最是喜欢不过。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沈从文一直看到太阳落山,戏结束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戏场,回到土地庙去拿书包,这才发现书包不见了。此时他终于有些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待他再回到学校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第二天,沈从文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的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他见自己再也逃不过去了,就只好萎萎缩缩地,羞红着脸朝毛先生走去,嘴里支支吾吾不知道说什么好。毛先生一看到沈从文便面带怒色,罚他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并大声责问他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知道实在隐瞒不住,干脆回答说:“看戏去了。”
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他说:“勤有功,戏无益。你看,这些树都喜欢天天向上长,越长越高。你却偏偏不思上进,喜欢缩在树底下。顶天立地的高人不做,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太不争气了!”
沈从文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期间,有许多同学从他身边经过,数落和讪笑他,让他感到非常羞耻和愤怒。这时,毛老师用温和、平静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自己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
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自己办公室,慢慢开导他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我今天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你只有懂得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毛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经过毛老师耐心说服教导一番之后,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他知耻而后勇,立志做新人,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成绩提高得非常快,长大后还成了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小孩子哪有不调皮贪玩的?关键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自我反省,改过自新,把一味玩耍的心思转变到立志成大器、求学走正道上来。就像沈从文这样,虽然曾经是个令老师和父母头痛的顽童,但一旦认识到了问题所在,转变起来也是很快的。主要是自己能认识到,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肉体的出生,还有一个是灵魂的觉醒。别说小孩子,就是我们成年人很多都没有自制力,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做什么,浑浑噩噩一辈子就完了。
陈渠珍著作
湘西王陈渠珍
1917年(15岁),沈从文小学毕业了,他没像其他学生那样进入中学校念中学,而是当兵进入“湘西王”陈渠珍的部队。因知书识字,他得到“湘西王”的赏识,成为其秘书。沈从文得以阅读了大量陈渠珍的藏书,并且帮助陈渠珍整理古董文物,让其受益匪浅,沈从文文革后当了故宫的讲解员,去搞历史文物研究,写出《服饰史研究》,无疑陈渠珍早年就在沈从文的心田里播下了种子。
陈渠珍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和熊希龄、沈从文并称湘西三杰。陈渠珍统治了湘西三十余年,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使得湘西得以安宁,民风淳朴得以保存,为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提供了社会环境,也为新西兰旅华作家路易艾黎评价凤凰古城为中国最美的小城提供了社会基础。(路易·艾黎1897年12月2日~1987年12月27日,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镇,新西兰有名的教育家、作家。路易·艾黎于1927年4月21日前往中国,1938年8月担任行政院咨询“工合”工作的技术顾问。1940年,在陕西宝鸡凤县创建培黎工艺学校。198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1985年,甘肃省政府授予其“荣誉公民”称号。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被称为‘中国的十大国际友人“。2017年3月2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奥克兰与新西兰总理英格利希共同参观了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展览。2019年11月25日,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举行了路易·艾黎诞辰122周年及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代表及新西兰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活动。)
国际友人路易艾黎
三、北漂,一腔热血浇灌的梦想
1922年沈从文20岁时,得到了两本书刊,一本是《改造》,一本是《超人》。年少意气的沈从文决定用文学来重造社会,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又在陈渠珍的支持下,揣着一本《史记》和他的文学梦只身离开偏远的湘西,来到首都北京。他径直来到心中向往的五四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做了一名旁听生。
然而这个乡下人并不知道,在北京等着他的是没见识过得煎熬!
1923年冬,初到北京的沈从文盘缠用尽,身无分文,写了几篇文章,也没有一家报社肯刊登。绝望之际,他给正在北大担任讲师的郁达夫写信,诉说自己饥寒交迫的艰难境况。
接信后,郁达夫冒着冬夜的大雪,前来探望沈从文。
到沈从文家后,郁达夫发现屋内没有火炉,一个瘦弱的小伙子穿着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条腿,正坐在桌前,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不禁让人心酸。
郁达夫说:“你就是沈从文啊.....我看过你的文章...要好好写下去。”
默默片刻,公寓大厨房里,正传来师傅炒菜打锅的声音。
“你吃饱饭?”郁达夫问。
“没。”瞧瞧沈从文的神色,郁达夫明白了一切。
他站起身来,将脖子上一条淡灰色的羊毛围巾摘下,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到沈从文的身上。 然后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餐馆吃了一顿饭。结账时,共花去一块七毛多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结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塞给了沈从文,沈从文的北漂生活才得以延续。
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在国外讲演
1924年(22岁),在郁达夫的鼓励下,沈从文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1925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从此,沈从文一发不可收拾,几年里发表了大量小说,如《蜜柑》、《主妇集》、《春灯集》等等,顿时蜚声文坛。他以小说著称,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至此沈从文的北漂生活才算结束,在北京扎下了根,在文坛立起了牌。
在国外讲演
沈从文作品
1928年(26岁),沈从文在徐志摩的推荐下,进入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在第一节课上,沈从文面对学生以及很多慕名而来的听众,十分紧张,竟然在讲台上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好不容易能够开口了,沈从文又慌忙地讲个不停,仅用了十多分钟,就把预定一小时的内容全讲完了。沈从文极度尴尬,只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虽然第一次上课极其失败,但沈从文没有灰心,经过不断练习,很快他就能够在讲台上挥洒自如了。
没有郁达夫的救济和鼓励,沈从文就坚持不下去了,在北京就扎不下根。没有徐志摩的推荐沈从文就不会到大学任教……可以说陈渠珍,郁达夫和徐志摩都对沈从文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是他人生的贵人。贵人,也不是多高贵,只是在你正当需要的时候拉你一把,给你指个方向或者是一条路,可以说沈从文是极努力也极幸运的人,陈渠珍,郁达夫和徐志摩他们也是极有美德和眼光的人!
四、马拉松爱情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们熟知的这一段经典的情话,是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可以说,张兆和是沈从文写情书写来的,写了很多,追了很久才追到的。
初识张兆和时,沈从文年近三十,他虽然是张兆和所在的中国公学的老师,但在当时赫赫有名的中国公学里,却是毫不起眼的一个。沈从文出身低微,文化程度不高,只上过小学;虽然曾发表过数篇文章,但在文坛依旧属于脚跟不稳型……而张兆和,出身名门,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其父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其母陆英则出自苏州的名门望族。当年张兆和父母结婚时,曾举办过一场真正的世纪婚礼,光是抬嫁妆的队伍便从合肥市的四牌楼一直延伸到龙门巷,足足排了十条街。最要紧的是,张兆和不仅年轻貌美、气质出众,身边还环绕着一堆追求者。
相比之下,当年的沈从文少言寡语、木讷阴郁,在张兆和面前就是一个落魄文人形象。这样的人物,自然入不了张兆和大小姐的法眼。连张兆和的二姐都取笑沈从文,说他就算在张兆和的众多追求者中排上号,大概也只能排到“青蛙十三号”。但自古美人怕缠男,自打遇见张兆和后,沈从文就下定了“死缠烂打”的决心。沈从文擅长文墨,她的文字清丽优美,很有感染力。对于这一点,沈从文自己自然非常清楚,于是他就非常有自知之明地对张兆和展开了“情书攻略”。
“芦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芦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就这样,在此后的整整四年里,沈从文不论风霜雨雪,每天坚持给张兆和写情书,一天不落。但这听起来让人动容的浪漫行动,在当时年仅十八岁的张兆和眼里,却是让她“不胜其烦”的存在。这也难怪,当时作为笑话的张兆和,追求者何其多,每天得收到多少情书,对于这种“攻势”,张兆和见的实在太多了。但张兆和与别的追求者毕竟不一样,他是张兆和的老师啊!于是,年幼的张兆和面对老师的热恋,最后只得采取“沉默”的应对方式。在张兆和眼里,这大概是最好的拒绝方式了,一直等不到回应,久了,老师自然会退却了吧。事实证明,张兆和对自己的老师显然缺乏了解,在沈从文眼里:沉默=默许,于是,面对张兆和的沉默,沈从文的情书越发炽热。他始终相信,自己能用才华打动美人。
就这样,沈从文带着满腔的激情与韧劲,坚持不懈写情书,写到激动处还直言如果兆和不答应就要自杀云云。面对这样一个如火的追求者,张兆和终于不胜其烦了,她怒气冲冲地纂着沈从文写给她的情书,径直跑到了校长胡适的办公室。
“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也要你的肉体。”张兆和指着情书上的这行字请胡适给她做主,天晓得,胡适看了这个被张兆和视为“侮辱”的字句后,竟温和而诚恳地对她说:我劝你嫁给他!然后,胡适校长像一个“媒婆”一般开始讲起沈从文的好来:沈从文是个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而且是个好人。张兆和虽然还是学生,但她毕竟见过世面,根本不吃这套,她立马干脆而坚决地表示沈从文根本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这下胡适急了,他大声对张兆和说:“你要知道,沈从文是在顽固地爱着你啊!”而张兆和也大声地对校长说:“我也是顽固地不爱他啊!”
这一次,胡适虽然让姑娘怼得哑口无言后,但他没有放弃劝说。一逮着机会,胡适就苦口婆心地劝张兆和:“你只要给一点点爱,就能够拯救他的灵魂,更何况他那么有才华。你为什么不肯做做善事呢?”
面对胡适的“强劝”、家人的助攻和沈从文的执著,四年后,张兆和在日记中写道:“他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我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
也是从这以后,张兆和终于被沈从文感动了。
沈从文和张兆和是属于师生恋的,如果放到现在,一个女学生不耐其烦的跑到校长办公室去告状,别说爱情凉凉了,这个老师的前途也凉凉了,要是报道到网上,水军也会把沈从文淹死。可以说沈从文能和张兆和走到一起,是自己的真诚和努力,也是胡适校长的开明和撮合,可以说沈从文是极幸运的!
1932年沈从文给张允和写信: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允和代沈从文提亲,张父应允。张允和给在青岛的沈从文发电报,只有一个字:允。张兆和怕沈从文不懂,又补发一封: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据说这是中国第一封白话文电报。
在我的家乡凤凰,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酿造甜酒,凡有嫁娶喜事,必会扛酒去提亲,酒席上也必会煮甜酒分予大家喝。甜酒的度数不高,可以尽兴喝。沈从文给张允和写信求亲没有说结婚,而是说喝杯甜酒,既明确又文雅。
自此,在历经长达数年的情书攻略后,沈从文终于抱得美人归。1933年沈从文张兆和在北京结婚,沈从文成了著名“合肥四姐妹”的女婿之一。沈从文以为,今生的幸福,从这一刻起就到手了。其实不止是沈从文,当时的世人都觉得,能迎娶合肥四姐妹,乃是人生幸福的开端。著名文化大家叶圣陶曾经就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合肥四姐妹),谁娶了他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泰康的龙吉录先生经常和我讨论到沈从文,讨论最多的就是他的爱情了。
“沈从文幸福吗?”
“我觉得他是不幸福的!”于是龙吉录和我说起了他们不幸福的理由:
婚后,短暂甜蜜后,由于两人成长背景的的巨大差异,在柴米油盐的打磨下,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张兆和不明白沈从文为什么那么好面子,打肿脸充胖子为朋友花钱,结果弄得自家生活拮据。她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倾家荡产地收藏古董瓷器,她甚至会在书信中很严厉地批评他:“你瞧你,每次这个字都写错,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
所以,婚后沈从文虽以兆和为原型,创作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边城》《三三》等,但却怎么也阻止不了两人感情的消散。沈从文终究爱张兆和更多,对于这更多的爱,张兆和却并不觉得幸福。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不爱你,你再怎样,于我也是不稀罕。
1935年,沈从文在总理府意外认识了一个叫高青子的女青年,她是沈从文的粉丝,还把自己打扮成沈从文喜欢的样子,很快沈从文就与这名妙龄女子走得很近。张兆和知晓他们的暧昧关系后,一气之下,回到安徽娘家,不管沈从文怎样写信,也不肯原谅。这是他们第一次大的裂痕。性格不合,生活矛盾,加上这次的“疑似外遇”,两人此后的关系便一直处于“焦灼”状态。抗战爆发后,沈从文随学校转战西南联大,张兆和却决定留在北京。 两地分居的日子里,沈从文思念妻子,于是又开始一封封书信地“攻略”妻子。但没想,这次,情书却慢慢变了味儿。一开始,沈从文在这头诉说着相思,他试图用这种方式劝说妻子带着孩子南下和他一起生活。但张兆和在回信中,却指责沈从文过去生活奢侈,不知节俭,弄得现在生活很狼狈。
看到妻子对自己的相思不仅无动于衷,还“报”以指责,沈从文再回信时,忍不住发怒了,在这种情况下,张兆和才带着儿女南下。
其实他们年老时,看起来还是很和谐的。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开始整理沈从文的文稿,在1995年出版的《从文家书》后记里,她写到: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在最后的一次讨论中,龙吉录的观点发生了改变,他说沈从文个张兆和又是幸福的,可以看出,人的思想观念随着时间和经历也会改变!
其实他们幸不幸福,我们也只是讨论,只有他们本人才晓得,正如玄奘法师说的那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五、先生的晚年
抗战胜利后,沈从文到北京大学任教,继续写了大量小说。1948年(46岁),从来不写阶级斗争的沈从文,被认为是“反动”作家,遭到郭沫若等人的严厉批判。一些学生也写横幅,对他进行侮辱。
沈从文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曾绝望地两度自杀。一次将手伸到电线插头上,一次吞煤油割腕自尽,但都被家人及时发现,救活过来。此后,沈从文心灰意冷,于12月31日公开宣布封笔,不再写任何小说了。
1950年(48岁),沈从文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服饰。
文革期间,潜心作研究的沈从文也受到了一些波及。他工作室里的几书架珍贵书籍遭到烧毁,沈从文也被迫去打扫女厕所。多年以后,一名女记者提起扫女厕所的事,80多岁的沈从文突然抱着她的肩膀,嚎啕痛哭,惊呆了众人。
1978年(76岁),沈从文调到社科院历史所,任研究员。1981年(79岁),沈从文潜心研究30年的成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这部系统考证中国服饰文化的学术专著,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至今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他临终遗言:“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沈从文墓
清幽的听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