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临近大一上期末的日子,不紧不慢,看不到未来,不清楚现在。
早晨,在下铺起床的动静中醒来,过一会儿再看,室友的床铺已空,我也在迷迷糊糊中起床。
骑哈罗单车从寝室到食堂需要二分钟,寝室楼叫金声园(又名今生缘),食堂叫文渊阁,名字的由来无从考证,作为一个正经大学生,一般也懒得查证。早上六点四十五的太阳是不够暖和的,隔着衣服感受着透骨的寒,外加皮肤表面的暖,擦干净单车座椅上的露水,扫码开锁,来不及慢慢的走,来不及看看沿途的静谧,毕竟临近期末了。
可我记得那时的期末还不够紧张,还来得及从食堂慢悠悠走到教学楼,走过钟楼,望见图书馆下的湖,大雁早已南飞,但阳光和水纹逃不走,就这样沿着波光,走过一排排柳树,走过不知名的花,迎着尚暖的风,无所想,无所念,就这样,在这个临近考试的日子里躺平,在异乡的文化里醉倒。
我总觉这里的风与故乡的风有些不同,故乡的风带着一丝懒散,它们穿过了山峦,染上山的黑,添了一股略带神秘的静;可这里的风尚带一股相声的调侃,于是再有文人色彩的景都在这捧逗中成了一种逗笑的包袱,成了一股烟火气。
也许是白天逗乐,久了,累了,晚霞就变得静谧而又迷人,就像是在白天的笑声中耗尽精力,于是才有了日落前的晚霞,只有在这一抹随意涂抹的色彩中,我才意识到,天津是座临海城市,迎着晚霞,不跑步就荒废了晚上六七点的风,兴许这风也曾吹拂过故乡。
若是这风真是故乡的风,那为何有种不同的感受……
慢慢的,在这期末前对比着故乡与此处的不同,我像个唯心主义者领略着不同的文化,而室友正在为着数分、高代最后的期末考试发愁,那时还没有内卷的定义,我还保留着高中的习惯,不想学习,整天无所事事,重温围城,感叹钱钟书的用字,还有时间思思乡,跑跑步,吹着钟楼的晨风,在日落前幻想外面的世界。
而如今,不读书,不学习,认真划水,认真幻想的正版大学生。
ps:小编心里话,其实从高中到大学,我已经有点分不清,我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你会遇上各种各样的事,除了学习,还会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但同样,你会在这繁华中,感到无所是从,一时给你自由,却又不知这漫长的时间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