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打开手机,满屏的碎片化知识,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常常无所适从,碎片化填满了我们碎片化的时间,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会产生不错的收益,但是过度沉迷于此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记得好像是大一下学期开始刷微博,每天晚上从图书馆回到宿舍后打开新浪微博的网页开始刷,那时候关注的主要是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和读者等,央视新闻及人民日报每天的微博很多很多,坐下来一刷就是一个小时,有一段时间每天都这样,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刷不完的感觉糟透了,刷完后心中飘起的石头才算落了地。有一次和某人聊天,联想起微博上的一个小知识但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这让我开始反思每天刷微博的意义何在,后来没有再那么疯狂的刷微博了。在刷微博的中期接触到了微信,但是微信的界面感觉和微博差远了,所以我果断舍弃了微信以微博作为接触资讯的主战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喜欢上了微信订阅号里面的文章,不同于微博的高度碎片化,微信的文章逻辑性还是强一些的,一篇文章把一个问题说透说明白对我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陆陆续续的我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从一个公众号开始连接到了另一个公众号,又从新连接的公众号再次连接到一个全新的公众号,他们说的好有道理,不行,得关注。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罗辑思维的公号,通过它顺藤摸瓜,一些优质的公众号也就此被我发现,最高峰的时候关注了二十五六个公众号,互联网的口碑营销在我身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长尾理论》里对口碑营销是这样阐释的:
随着市场的细分,出现了营销碎片化的情况。媒体上播放的大众化广告对那些非媒体受众或对信息毫无反应的消费者已经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了,实际上这些广告的对象也不是这些消费者。随着用户驱动的网络的崛起,情况发生了逆转——值得信赖的个人多了,值得信赖的机构少了——最有效的广告来自同龄人。没有什么能比口碑更有效,正如我们亲眼所见的,网络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佳的口碑放大器。
以我为例,一天我读了罗辑思维公号的一篇文章,在文末罗振宇说他和连岳价值观趋同,一番说辞后我关注了连岳,从此彻底被连岳的思想深深吸引。连岳在保持精品文章产出的同时他也接一些广告,不过他的广告有所不同,整篇文章娓娓道来且哲理思想蕴含其中,不知不觉慢慢“上钩”了,不过广大读者包括我甘愿上钩,因为连岳散发着无穷的人格魅力使得我们相信他的这块招牌,而且为了不流失读者粉丝连岳推出的广告必然是经过筛选后选出来的,通过连岳我又关注了来问医生和越女读财,事实证明很不错,目前我已成为他们忠诚的粉丝。人格化的魅力加上网络这个放大器使得口碑营销前途无限宽广,口碑营销我是很推崇的,一件产品若能够通过口碑营销火起来必然是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支持,而能得到很多消费者支持的产品应该也不错。
慢慢的我关注的公众号品类逐渐扩大,摄影的、练声的、理财的、资讯的、知识类的、学英语的、商业类的、健康类的等,这视角真是够全的,每天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刷刷刷,遇到好的文章若真是来不及看就先发送给自己吧(对,微信的奇葩之处,自己可以发给自己,不过挺人性化的)
与此同时呢,我在罗辑思维的得到APP里也订阅了几个付费的订阅号,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是我蛮喜欢的一个,他说我们生活中沉重的枷锁就是对于安全感的过分追求,大多数人时时刻刻关注身边所有可以被关注的东西,而且非常害怕竟然有被自己漏掉的。生活中虽然我不是这样的人,别人的闲话我也不愿意听,可在微信公众号上我不就是这样的人吗,而且每天花那么多时间在微信阅读上是时候改变了,于是我忍痛取关了很多的公众号,目前只剩个位数了,改变是很艰难的,毕竟那些公众号陪伴了我一段时间,但是我必须放弃一部分从而做到聚焦一部分才能提高,贪多带来的结果就是被束缚住了像是拉着一条长长的铁链走路,得到的付费订阅号是精品,我必须聚焦到这里。
碎片化知识怎么学我也在探索,信息大爆炸时代过滤系统似乎崩溃了,而这里面也有新的商业机会,比如得到APP里面的《李翔商业内参》,他帮助人们过滤了很多商业内容且提供很多独到的见解。而且我觉得网上优质的内容会通过付费的方式显现出来,金钱再次起到了很好的筛选作用。
在这个信息爆炸且诱惑无处不在的时代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是一个挑战,而学会学习又显得非常急迫和重要。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教育系统面临着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在舞台上开始翩翩起舞,人工智能在未来能多大程度上取代人类呢,作为人类又该如何与机器竞争呢?这属于一个时代的大问题,这些问题必将对现有教育形态产生很大影响。目前能做的就是武装好自己的大脑,拥抱新技术并且尽力熟练运用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