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新课标的相关情况。据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语文课标变化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内容更全,分量更多,要求更高。还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此次课标改革,多背古诗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中,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这个消息,令人欣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新时代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去年《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电视节目的热播,就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以及对汉语之美的向往。那些口吐莲花、妙语连珠的青少年选手们,让大家真正见识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大处讲,涉及到民族复兴大业,毕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深厚、历久弥新,华夏文明与时俱进、生生不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已深深浸润于执政党的血脉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风格,就体现出独特的中国气派,彰显出深厚的文化积淀,透露出满满的文化自信。
从小处讲,母语文化是一个人的精神故乡。当代社会,国际交流越来越开放,文化传播越来越发达,一个人只有牢牢地把精神的根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才不会在多元文化中迷失自己,失去精神的根。
说到此次课标改革,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背诵古诗文的数量增加了,可能会相应地增加学生的压力;毕竟背诵古诗文不像美术、音乐、体育等几门课程一样,大家可以在欣赏美好文化产品的氛围中完成课堂教学。
不过,对于传统文化,恐怕只有这样才会掌握得好。年少时候脑子好用,背诵下来的古诗文,即使一时用不上,但只要印在脑海里,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总会慢慢品出味道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背诵的功夫会越来越差,再加上日常事务的繁杂,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情去背诵什么古诗文?
现在,人们常说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那些千古流传的篇章,都是文化巨匠们心血所在。上学时多背诵一些优秀诗文,是一件绝对划算的事。请相信,年少时背下的每一篇诗文,岁月都会把它变成你气质中的一道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