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鹿与驴
中国有句俗语说的是婆媳关系:十年看婆,十年看媳。人心都是相互的,当你对他人付出百分之百的真诚,才能收回别人的全心全意。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婆媳和,全家亲。
由此可以看出婆媳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家和万事兴!
只有婆媳之间能够相处融洽整个家庭以至于家族才能够和睦。
而往往婆媳之间的关系,也是世界上最难处理的人际关系之一。
怎样处理好这种棘手的关系呢?
所以既要做到同等对待,也不要降低自己的姿态,以正常的心对待彼此,因为一个男人让两个素不相识的女人结缘,他们之间没有亲密关系,更没有血缘维系。
同时彼此之间又是两代人生活在不同的原生家庭,对于生活的认知,三观,生活习惯等等都会有差异上的不同。
作家莫言曾说:
刻意去讨人喜欢,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
那就要求彼此之间不要过于希望,用一种淡泊如水的情怀看待同一屋檐下的两个女人,彼此之间降低要求和期望。
01.女人退休前后的变化。
丁阿姨今年57岁了,如今已经退休两年了,在儿子没有把儿媳娶进门之前,她就发誓一定要对儿媳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待,想用自己的爱融化婆媳关系。
到最后,白白付出。
说起丁阿姨,她是一个苦命的女人,丈夫在她43岁的时候,因为意外过世,留下儿子,让她一个人抚养,好在丁阿姨是个坚强的女人,一个人将儿子培养成人。
但凡认识丁阿姨的外人都觉得她很外强中干,也是一个好母亲。
丁阿姨对儿子付出的心血终究也有回报,现在学业有成,毕业以后便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年年晋升,如今拿着高薪薪水,看似丁阿姨是一个颇有成就的人,可是内心的孤单却无人诉说。
曾经在她庇护下呵护长大的儿子,如今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慢慢远离,那种失落感油然而生,整夜辗转反侧。
两年以后儿子恋爱了,一个漂亮阳光的女孩。
儿子把女朋友带回家,对方毫不顾忌地叫她“妈妈”。这一声声亲切的称呼,让丁阿姨心里很暖。
每次女孩来家里,丁阿姨就热情款待。
本以为这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姑娘,可没想到结婚以后她却要求儿子搬出去远离母亲,原因是不想和婆婆住在一起,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丁阿姨看来自己就一个儿子,将来也是要靠着儿子养老,毕竟这是她此生唯一的依靠。
儿大不由娘。
儿媳的前后反差让丁阿姨内心非常焦虑,可是为了儿子的终身幸福,她也不得不同意儿媳的要求。
要说丁阿姨为儿子的付出,真可谓用无私一词来形容。
丁阿姨本身有一个工作,可是为了给儿子攒彩礼钱,她又另外兼职了一份工作,即使退休以后她也没有闲下来。
5年前,丁阿姨将攒了一辈子的积蓄,全部拿出来为儿子全款买了一套房子,准备给儿子结婚用。
儿子和儿媳的婚事定下以后,丁阿姨又拿出积蓄为儿子装修婚房。
看着自己掏空家底给儿子准备的婚房,自己却一天都不能居住,忍不住地偷偷抹眼泪,当两个新人住进去以后,丁阿姨便回到自己的老房子居住。
02.继续为儿子付出。
在儿子结婚之前,丁阿姨是兼职两份工作,还是觉得老母亲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便要求她辞掉兼职在家养老,可是整天闲在家里的丁阿姨总感觉在虚度光阴。
平时丁阿姨便来小区楼下和其他退休的老人聊天算是打发时间。
和其他老人们攀谈得知,其实大家的晚年生活不尽相同,即使能够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也未必过得幸福,慢慢地对阿姨就将目光转移在自己的身上,学会享受生活,日子烦到清静自在。
距离感产生,儿子、儿媳反倒比以前更加亲近。
一年以后,儿媳生了孙子。
儿子来母亲家,邀请丁阿姨去帮忙带孙子,丁阿姨自然很高兴,逢人便说,儿子邀她去新房子住,言语之间透露着喜悦,旁人不断叮嘱丁阿姨,不要和儿媳闹矛盾。
丁阿姨自知,婆媳之间很难相处,平日里少言少语,尽量为他们做后盾,不掺和年轻人的事情。
本以为迁就和付出能够换来儿媳的体谅。
儿媳的性格也并非强势,可再小心翼翼也难免会有矛盾。
终日过得如履薄冰,丁阿姨处处隐忍表面,婆媳相处融洽,可实际情况却波涛汹涌,在丁阿姨的心里感觉自己受尽委屈。
年轻人说话口无遮拦,一次两次丁阿姨并未放在心上,也知道她并非有意为之,时间久了也让人厌烦。
为了一家人和谐,看在儿子的面上,她不想因为自己儿子和儿媳之间出现矛盾。
长时间地取悦他人,只会让自己身心疲惫。
忍让换来的和平,其实就是病态关系。
两个人终究还是闹了矛盾。
03.婆媳矛盾。
就在丁阿姨来儿子家住的第3年,一次亲家突然登门拜访,儿媳主动忙前忙后,给父母准备一桌好饭好菜。
其实在儿媳的父母看来,丁阿姨是一个丧偶的女人,似乎有一种优越感,总是在言语上刻薄,他,丁阿姨每次和她们相处总有不适。
孩子出生这么久,他们也只偶尔买些零食和小玩物,并为真心为孩子付出,更别说帮忙带孩子,可是从孩子的表情看出来,孩子似乎很喜欢外公外婆。
这让丁阿姨想起了自己和儿子的关系,辛苦付出一辈子,到头来却给别人做了嫁衣,如今孙子也是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却和亲家如此亲密。
平时儿媳就对自己呼来唤去,而今天在她父母面前依旧如此。
她感觉到儿媳对自己的不尊重,因为心思加重,做事的时候难免分心。
亲家不吃辣椒和葱,这是儿媳特意交代了。
中午做菜的时候,丁阿姨不小心加了辣椒和葱,这一举动惹怒了儿媳,当着众人的面呵斥了丁阿姨,这让丁阿姨颜面尽失,非常委屈。
看来这个家里待不下去了,丁阿姨便收拾行李准备回老家里去。
热播剧《三十而已》里,顾佳爸爸说的一句经典台词很受用:
儿女,就是咱们前世的债。没本事,咱就当好那渡人的船,闭眼之前,能送到哪儿就送到哪儿。
丁阿姨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仁至义尽,该帮的也帮了,难度的也度了。
04.自己才是归宿。
经过这件事情以后,丁阿姨也看出来,未来晚年生活能够依靠的也只有是自己与其卑微讨好,不如彻底分离。
亦舒所言: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
丁阿姨也恍然大悟。
丁阿姨的义愤离开让儿子和儿媳之间争吵一番,吵闹也会随着时间而淡漠,日子终究会慢慢过去。
现在儿子抽空也会带着孙子回老家探望,丁阿姨闲下来也会将家里的土特产寄给儿子。
当儿媳独自带着孩子,一边工作一边操持家务,终于体会生活的不易。
她渐渐也理解当初丁阿姨在家付出的劳动。
一次回老家探望丁阿姨的时候,儿媳说出了当初的愧疚之情。
丁阿姨也付之一笑。
对于未来,如果儿子邀请她过去帮忙或者养老,她便搬去,如果儿子不说,她便独自一个人生活,不争不闹。
现在丁阿姨也能够体会到儿子要和家庭保持一定的界限感,对子女的期望越低,失望也就越少,将时间用来善待自己,人才会活得轻松自在。
正如歌德曾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幸福的源泉来自于心灵的舒适。
丁阿姨现在过得轻松自在,不再纠结于婆媳之间的矛盾,也不再卑微的付出,更不会焦虑于这道菜放不放辣椒和小葱,幸福和尊严又重新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