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末和孩子一起完成UOI〜单元探究作业的时间,这次作业要和陌生人打交道,内心本能的升起一种对抗的情绪。
探究主题是宣传环保意识,孩子们自行设计环保海报,与不同的陌生人沟通,让他们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环保方式来保护环境,珍爱地球。
梓浚设计的海报很漂亮,字迹端正,绘图简洁清新。这明明是一个很好的活动,为什么自己会有对抗情绪呢?我想正式面对内心对探究作业的抗拒,细思才发现原来是内在的恐惧在作祟。
作业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无意识的,内在有个声音在说:我本来就不擅长和人打交道,肯定做的不如别的妈妈做的好;我不想面对自己不如他人这个事实;我也不喜欢和陌生人交往,他们可能会拒绝我,那会让我很没面子〜原来我是如此在意自己的‘’面子”;我不喜欢被否定和被拒绝的感觉,那会让我觉得很难过......
像许多其他的母亲从认同于孩子存在的状态来定义自己存在状态一样,我也陷入了这样的认同执着中,无法将自己和儿子的存在分离。
和梓浚练习了一下如何向陌生人表达后,我们决定立刻行动。
第一个目标是小区文具店。在梓浚一开始向年轻的文具店主人表达是否可以占用他几分钟的时候,这位主人即刻警惕的看着我和梓浚,好像在怀疑我俩是诈骗团伙似的。我尴尬的笑笑立刻向他解释,这是孩子家庭作业的一部分〜其实我也特别害怕被人误解怀疑。梓浚倒是很淡定,把该说的话一口气背完了,虽然声音有些紧张,面部有些僵硬,能够说完整已经很不错了!
店主人听完后脸上绽放出了一个笑容,毫不犹豫的在梓浚的环保倡议书上签了字,但是他拒绝和梓浚和他合影的要求,其实在他拒绝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为什么不肯呢?不就合个影吗?嗯,也许他不喜欢我们,或者觉得我们做的不够好所以不愿意吧......
“为什么会习惯用他人的拒绝来否定自己呢?”——这是头脑一直以来的习惯行为——通过外境的反应看见和感知自己的存在状态。
“这种错误的认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一种习惯性行为?”——也许从童年时第一次开始觉得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就认为是自己不好开始的吧,千万别问我第一次是什么时候。
“别人喜欢我与否真的那么重要吗?”——是呀,我的存在价值从小就习惯了依赖于外界对我的肯定和看见而定义的,外界越肯定我,就觉得自己的价值越高,如果被外界否定,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
“为什么一定要别人认同呢?”——要认同就是要自我存在感,尤其是自我存在感匮乏的人。
“为什么无法坦然接受别人的拒绝呢?”——我一直以别人对事的拒绝等同于对“我”的拒绝。因为害怕被拒绝的痛,所以从来不敢,或者不愿意拒绝他人。
这种“不敢拒绝”在亲子沟通中导致了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以及规则意识的不清晰。这也是我近期才领悟到的。当我开始清晰的说“不”并且坚持的时候,我发现梓浚也开始变了,他的思维和行为好像也开始变得清晰有界限了。
正是为了躲避因拒绝而产生的自我否定的,多年来我似乎一直活在一种‘’看不见听不到就不存在‘’的刻意与人群隔离的状态。
梓浚访问的第二个人是一个五六年级的孩子,孩子和孩子沟通让梓浚自信很多,看着他流利的介绍,我也轻松了许多。虽然知道不应认同于梓浚的状态,还是会身不由己的产生执念。听完介绍,那孩子说了声“不”,就踩着他的滑板一溜烟的跑了。留下由微笑转为一脸茫然和沮丧的梓浚,“妈妈,我很伤心,他不愿意要我的环保袋。‘’
梓浚有些难过的看着我,我搂着他的肩膀说:“宝贝,妈妈被拒绝的时候也会难过。不过,他拒绝我们也是正常的,我们觉得正确的事,一定会有人赞同,也会有人反对。同样的事儿,每个人的理解和看法都会有差异。”这话,与其说给梓浚听,倒不如是说给自己听。
再后来梓浚与一位抱着小孩的妈妈沟通,那位年轻的妈妈非常温柔有耐心的听梓浚讲解,那份温暖让我的心也觉得暖暖的,她的温暖与倾听也让我知道将来该如何对待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这大概就是爱的传递吧!
终于,有位士多店的阿姨,不但愿意支持梓浚的环保倡议,而且还很热情的答应了和梓浚合影!这給梓浚也带来了不少信心和支持!也让我这个当妈的很感动。无论我们做什么,一定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不动声色。我们要把更多的意识放在支持我们的人身上,同时也允许那些反对声音的存在。
与孩子的这次合作,让我把一直隐藏的东西毫无遮拦的掏了出来,承认,并看见它的存在的时候,它们就变得弱小,没那么可怕了。
我们所惧怕的,最终需要面对,与其对抗,不如迎面而上的去接纳,正如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