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没有每天不阅读的——没有,一个也没有。
——查理·芒格
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阅读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为什么要读书?
手机邮件只能给予我们暂时的联系,无法成为幸福论的替代品。
普通人如果不读书,靠自己构筑世界观,是无法构筑起幸福论的。
手机游戏依赖症患者,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没注意到自己减少了重要的工作、学习和睡眠的时间。
人生有效时长“17年”中应当接触的四个领域
假设30岁左右的人是健康并且长寿的,我们一般认为他们还能再活50年。50年再乘以每年的生活时间3000个小时,那么这接下来的50年的生活时间就是50×3000=15万个小时即17年。
在有限的17年里,如何投入自己的精力,如何产出与输入,所谓活着,说的就是这些事情。
通过和作者大脑的碎片链接,我们的大脑将得到扩张使大脑变得更强大。
要想尽快让感受器的构造复杂起来,就要读各种各样的作家所写的书。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感受器,并且在自己脑内储存各种各样的大脑碎片,这就是读书带给我们的帮助。
这一段可以用在表达要读各类书籍上
就结果而言,读书与不读书的人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是呈指数函数式增长的。这就是可以与各种各样的人的大脑碎片相结合从而扩大“世界观”的人,与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的差别。
作者的世界观和读者的世界观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进而诞生出全新的世界观。这就是为什么读书可以丰富对世界的看法,交到新的伙伴。
如何读书?
自那以来,我开始专门选择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来通读。这样看着看着,我就感觉自己能和那个作家共享一个大脑。虽说是小说,但我渐渐感觉通过那个作品我能够看到这些主人公独有的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方式。
尽可能地接触到更多的思考方式,拥有属于自己的观点是很重要的。
最好是一边忍受孤独一边看,从中产生的成就感是驱使我们看下一本书的原动力。
第六种选书模式是口碑模式,尝试去阅读在和自己尊敬的人的对话之中出现过的书籍。
根据读书的时期和自身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对书本的理解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因为我们的意识是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也不会只停留在某一个节点上,第一次读的时候不太能读懂的书,也能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能够理解。
看书时触动心弦的句子记录下来;把看书的感想说给别人听;或是在博客、推特或者脸书上把自己推荐的书介绍给别人就好了。但是,要用自己的话来做。借此,你应该也能在读书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变得更加喜欢读书。
抛开手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不单纯是生活习惯的排除或增加,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金句
想象力丰富的人,都是那些热爱读书的人。
独处的最好方式便是阅读。
作者的世界观和读者的世界观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进而诞生出全新的世界观。
拓展
广播是只能听得到声音的媒体。因为能够给予我们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所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听众的想象力,与此同时变得兴奋,情绪渐渐高涨(hot)。因此,马歇尔·麦克卢汉将广播称为“热媒体”。
(这一段我想可以用在说喜马拉雅播客或者语音类知识付费的好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