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今天小城的一则关于恢复修整古镇风格建筑群的新闻,让我一下子想到了西塘,从小在江南小镇长大,也去过好几个古镇。对古镇最有好感的就是西塘。因为觉得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的老屋,很有烟火气。翻出记忆中那些西塘的记忆。去过两次西塘。两个记忆相差了十年。
记忆之一:2004年的西塘感觉
深秋的一个午后,我来到了这个早已熟悉的江南水乡古镇。其实我是第一次来到西塘,说她熟悉,大概是因为曾经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起西塘,也不止一次地看到人们笔下的西塘,记忆中好象认识的每一个从西塘回来的朋友都会留下几句对西塘的赞美。而我总是很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座古老的小镇吗?至于拥有那么多的溢美之词?”所以虽然离西塘很近,当西塘的名声越来越大时,我也没有计划要去旅游一次。
当我走进西塘的第一个弄堂时,便生出一种亲切的感觉。我想,也许是因为自己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熟悉了水乡特有的 也许是因为自己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熟悉了水乡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熟悉了水乡特有的氛围吧。于是,便带着一种闲散的走遍了西塘的每一个角落。
窄窄的铺着青石板的街面,两旁是有着落地门板的民居,当小镇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人,有的人家便开起了临街的商店,一块门板便是一个柜台,里面陈列着各式的商品,带着古镇特色的古玩店似乎在彰显着小镇的古老。陈旧而又泛黄的旧画报、招贴画,与颇具现代特色的装饰画挂在一起,使陈旧的小镇带了点现代的气息。江南特有的蓝印花布店与江南苏绣放在一起,小家碧玉与大家闺秀相互辉映。时不时地有香味扑鼻而来,那是小镇上的特产:芡实糕、一口粽还有熏青豆的 香味,让人忍不住地想去尝一口,那热情的店家总是很爽快地说:“免费品尝,免费品尝!”那时,手里也总会提着一盒小吃离开小店。
嘴里还满是糕点的余味,便走到了弄堂口,那弄堂狭窄狭窄,只能一个人走过,看到这样的弄堂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这时便渴望天即刻下起雨来,好体验一下撑着油伞走在那条幽长幽长的雨巷时那种冷漠凄清又寂廖的感觉。同行的小姑娘买了一把明黄色的小伞,便借了来,踱进这长长的窄窄的小巷,一边笑着问自己:“是否就是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水乡多的是小桥,每一座桥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也许每一座桥都会有一个美丽 丽的名字,也许每一座桥都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吧。走在桥上,眼前是青砖黛瓦,是流水人家,一幅安静的水乡图画。
走过小桥,便是那条烟雨长廊了。那长廊便是人家的屋檐,紧紧挨着,即使是下雨天,去几里外的人家串门,也不用打伞,这就是长廊的特点了。慢慢地行走在长廊下,看一幅江南水乡的家居图:门口坐着打着毛衣的女人,边织着手中的毛衣,边拉着家常,那侬侬吴语飘进耳朵,软软的,糯糯的 ,让人心里也感到酥酥的。门前的空地上,晒着一堆堆的青菜,那是用来做腌菜的,那菜腌在缸里便是冬天的一道美味了。时不时有顽皮的小孩从弄里穿出,在游人的身边钻来钻去,手里拿着把玩具枪,做着官兵抓强盗 的游戏……快傍晚了,炊烟袅袅升起,小镇上的人家开始准备晚餐了……
坐在临河的“钱塘人家”,推开半掩的落地长窗,边欣赏西塘的暮色,边等待着早已闻名的家常菜。一道道菜端上来了:放生的白斩鸡,野菜包园,腌菜,臭豆腐、小河虾……一律装在白底蓝边的盆里,喝酒用的也是那白底蓝边的碗,那菜、那盆、那碗,就象在自已家里一样,整个的西塘之旅便仿佛是回到了离开了多年的家一样,轻松,亲切……
记忆之二:2013年的西塘
陪即将上大学的儿子买衣服,从松江的东方狐狸城转至嘉兴江南大厦。途经西塘,想到儿子没去过西塘,所以决定在西塘做短暂停留,去钱塘人家吃顿午餐。
从一条民居小弄直穿而过至西塘古镇。哇,即使是这么炎热的天气也游人如织。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口音的人在西塘这个古镇聚集,使得整个古镇热闹非凡。而古镇的人们也向他们报以热烈欢迎,沿街各种特色商铺,饭店,旅馆,茶室,争相吸引着游人。狭窄的街道三轮车拉着客人逛街,河里有手摇舶载着客人游湖……
烟雨长廊,长长短短的弄堂,饭店商铺,到处是挨挨挤挤的人……
我说,记忆中的西塘,没这么多店和人呀!
十多年前的深秋西塘行,充满人间烟火味,虽然己商业味很浓,但商铺之间还有平常住户,有家庭妇女坐于门前闲聊织毛衣或闲聊,敞开的门口八仙桌前老人闭目听戏……而今,家家户户是商店,再也没有日常生活的痕迹。
钱塘人家依然生意兴隆,座无虚席,排队等候一会,白斩鸡,清蒸白水鱼,脆皮旁皮鱼,白灼河虾,老鸭馄饨煲,味道依然超赞……
只能用手机拍了没有人的几个镜头,那么美丽安静从容,才是我心中的西塘。
十年,感觉相差了很多,当许多外地的朋友说好喜欢你们江南古镇时,只有我们心里知道,她们嘴里的古镇跟我们心里的古镇是有些多么地不同。当商业化的味道越来越浓时,我们的失落感更深,不知道当小城的古建筑群修建好后,会是什么样子。真真假假的老街老屋,还会安放我们怀旧的心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