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竞争思维
1、竞争思维vs竞赛思维
商业决策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种不一样的决策思维:竞争思维和竞赛思维。
竞赛思维是一种“比着干”的思维,追求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竞争思维是一种“差异化干”的思维,追求做到不同,做到聚焦。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商业社会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商业理念“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一种“你有的,我都要有;你没有的,我还要有;你有的,我比你好”的固有决策思维。
当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可能是一种有效手段,然而到了大竞争时代,到了真正市场化竞争时候,这种“比着干”的固有思维就会出大问题。
2012年,娃哈哈集团重磅推出一款牛磺酸功能型饮料,名字叫启力,它的营销口号是“七大营养出击,抗疲劳,增强免疫力”,还有“标本兼顾,提神不伤身”等,谋求打造一款百亿级饮料产品。从推出之初,我们就指出这是一种竞赛思维的产物,是一种与红牛“比着干”的战略思维。
从竞争思维出发,启力的决策应该是“做到不同,做到聚焦”,不是跟红牛竞赛,而是跟红牛竞争。
红牛最大的认知是牛磺酸功能性饮料,每罐红牛的外包装上都印制了“儿童不宜,建议饮用两瓶”的字样,启力可以拿掉牛磺酸,做一款不含牛磺酸的功能性饮料,将品牌口号定位成“启力,不含牛磺酸,植物功能性饮料开创者”,将全部营销炮火集中在牛磺酸的争论上,因为红牛的瓶子上印着“儿童不宜”。
另外,启力还可以定位成“浓度更高的功能性饮料”,我们都知道进口红牛是一种蓝瓶强化型包装,启力可以选择聚焦“启力,高浓度的功能性饮料,一瓶顶三瓶”。
跟进品牌面向领先品牌时,往往采用“你有的我都有,你没有的我还有”这种思维。当年,武汉红桃K通过“补血快”赢得女性补血口服液市场,跟进的康富来补血鸡精提出“既补血又强身健体”,没有打开局面。后来,康富来寂静改名血尔口服液,强化“补血更持久”,与武汉红桃K的“补血快”做到了不同,做到了差异,成功超越,赢得了市场。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比着干”的思维,遇到问题总想着怎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认定做得更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然而只有懂得正确努力才会成功。
人类刚出生下来,就会跟着学,就有“攀比心”,父母干什么跟着模仿什么。稍大一些,孩子才能分清楚谁是父亲,谁是母亲,谁是姐姐,谁是哥哥,才有“分别心”,更大一些的时候,才能分清善恶美丑。
从生物学的角度,“攀比心”的力量远大于“分别心”,人类“比着干”的思维是一种先天的思维模式,因此“比着干”的决策模式是正常现象,需要决策者通过后天成长,才能跳出“比着干”的固有决策模式。
在内部管理上,我们要用竞赛思维;在竞争方向上,我们要用竞争思维。老板会跟员工说,小李上个月做的很棒,拿了很多奖金,大家都要跟小李学习,大家加油!这其实就是让大家去比赛。生活中,这种竞赛思维是主流模式,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决策模式。
当竞争不饱和时,一个市场或一个行业会出现“有饭大家吃”的局面,这个时候竞赛思维,往往可以释放出追赶的力量,通过抢占地盘和各种资源来赢得生存。当竞争饱和时,或者整个市场处于高水平的竞争局面时,整个市场或整个行业就会变成“赢家通吃”的局面,竞赛思维这个时候就起不了什么作用,此时只有竞争思维才能帮助企业走的更远。
在竞争不充分的市场里,99%的公司会把渠道和批发作为关键力量,终端客户的力量很弱。这阶段,企业家往往会认为更多产品,更好的产品,满足更多的需求,拥有更多的渠道就会取得胜利。
在竞争不充分的市场里的确有效。
相反,在竞争充分的市场里,渠道和批发的力量在整个价值链中就会被削弱,终端顾客的力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这个时候品牌的力量,消费选择的力量,就上升为竞争制胜的关键力量。
在中国市场,多数人习惯于批发思维、渠道思维,总想着通过什么方式能够把产品卖出去。很少思考“顾客为什么选择你,而不是你的竞争对手”。在中国,所谓品牌,其实多数是批发品牌、渠道品牌。
在美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环境要求创业者必须用竞争思维看问题。中国商业发展的过去40年,竞争水平不高,人们用竞赛思维处理事情还是普遍现象,这都是大环境决定的。
我们相信,未来中国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竞争水平只会越来越高!正确认识竞争,是生存和胜出的关键。90后、00后的新一代创业者,他们是未来的希望,相信他们在创业时,将会选择竞争思维,而非老一代习惯的竞赛思维。
竞争以其最有趣的方式进行着,正如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所说:“狮子可以震慑豺狼,但无法识别陷阱,狐狸可以识别陷阱,却无法抵御豺狼。”任何事物总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在所有的方面选择竞争思维,例如,管理总是在特性的基础上寻找共性,战略总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寻找特性。
2、竞争就是差异,差异就是竞争
从哲学的角度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共性,然而世界上却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事物。
人们会因为某些差异,做出选择和判断。两个看起来相同的事物,却可能存在着无数个不同的差异,从外部视角审视,有的差异很难被发现了,有的差异则十分明显。
事物之间的差异,有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差异则是被人为赋予的。同样是米线,可以使宽粉和细粉的差异,还可以是因某些人青睐而导致认知上的差异。
人的差异,往往是知识结构、生长环境、长相、给予、家境、智慧等差异带来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往往也是因为某些差异,有的胜出,有的出具。相同的东西是没有竞争的,竞争的东西都是因为有差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东西,因此竞争是绝对的,永恒的。
差异的前提是共性,如同硬币的两面,共性和差异是一体两面,是统一不二的,没有共性,也就没有差异。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共性,但是竞争往往是主要发生在共性更多的事物之间。鸡、雨、蚂蚁都是动物,鸡和鱼都是常见食品,蚂蚁则是特色食品,因此鸡和鱼在人类食品上的共性会更多一些。
因此,差异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共性更多的事物之间。这要求我们:不仅寻求差异,还要看到背后的共性。梳子和化妆品差异明显,我们却可以轻松找到它们的共性,它们都是送女孩子的礼品。
竞争总是在共性更多的事物之间优先展开,最激烈的竞争往往也发生在共性更多的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比人与狗之间的竞争要激烈太多太多。
实际上,人们看待差异,就意味着竞争,意味着矛盾,意味着不同,意味着对立,意味着区隔,差异的背后条件则是“更多的共性“。当我们谈到竞争时,也意味着差异,意味着对立,意味着矛盾,意味着”在共性更多的事物之间展开的差异、对立、矛盾。“
竞争,就是差异,差异就是竞争,竞争就是找寻更有力量的差异。我们在找寻到底哪个差异更有力量时,就要从共性出发,最大的对立存在于最大的统一之中,关键的差异存在于关键的共性之中。
当然,从连续性的角度来看,差异也是相对的、运动的,竞争也是相对的、运动的,共性也是相对的、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