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不得不说封面上的这句话对于我这种内心空虚的人是很有吸引力和卖点的,要是将这句话放在别处,我可能会把它当作“鸡汤”一笑而过,但放在余华的作品上,就不由地想要去读一读这本书。
不得不说余华的作品对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是读了两页就想将它读完的那种。《文城》讲的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一个叫林祥福的男人遇见了一个有故事的女人小美,小美在给他生下一个女儿之后,便彻底失踪,杳无音讯。于是林祥福便信守承诺,带着女儿一路南下,寻找小美“哥哥”阿强口中的那个文城,最终凭借记忆中的口音在一个叫溪镇的地方落了脚,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独立的故事,讲述的是小美和自己的爱人阿强私奔,并且以兄妹的名义遇见林祥福的故事。
余华在一次采访中说,他认识的字少,所以他的作品都比较简单、易读,《文城》不乏一些漂亮的句子:
第四页:这就是林祥福留给他们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批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第二十页:这个夜晚林祥福焦灼不安,屋顶上被雨雹砸出的窟窿向下流着月光,仿佛水柱似的晶莹闪耀。悲伤的村庄在黑夜里寂静下来,只有风声擦着屋檐飞翔在夜空里......
第五十四页:晚霞在明净的天空里燃烧般的通红,岸上的田地里传来耕牛回家的哞哞叫声,炊烟正在袅袅升起。
......
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也是很有特点的。如上文所说,这本小说分为《文城》和《文城补》两部分,《文城》的部分给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小美和阿强是什么关系?
到底有没有文城这个地方?
溪镇是不是“文城”?
林祥福最终能找见小美吗?
小美爱的是林祥福还是阿强?”
作者挖下的“坑”最终都在《文城补》里面给填上了。
小美和阿强是夫妻,小美是阿强的童养媳。
没有文城这个地方,文城是阿强欺骗林祥福编出来的地名。有文城这个地方,它是林祥福的信念。
溪镇就是“文城”。
林祥福最终还是没找到小美,但她两次遇见了小美。第一次是在城隍阁的雪地上林祥福与小美的尸体擦肩而过,可他不知道。第二次是田家兄弟运送林祥福的遗体回家时,在小美坟前的停留。
小美爱的是林祥福还是阿强,小美爱的的是林祥福,因为小美和林祥福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是她一生最自在的时光,她的离开是处于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的禁锢。所以小美爱的是林祥福。
《文城》是一部悲剧吗?看上去是,看一看主线故事林祥福最终没有找到小美和文城。看一看主角林祥福惨遭土匪杀害,小美被活活冻死。看一看配角,陈耀武被土匪割掉耳朵,顾益民被土匪折腾的丢了半条命,田老大死在了接林祥福回家的路上等等。这一个个小故事似乎构成了一个悲剧,其实不然。
相较于《活着》中无法左右命运的福贵一家人,《文城》并不是一部悲剧,文城是一出关于寻找和信念的故事。林祥福的死是为了救顾益民,小美被冻死是为了祈求雪灾的结束,陈耀武是为了救林百家,顾益民是一个愿意保护溪镇和百姓的富商,田老大是为了接林祥福回家死在了路上。这些行为都是具有主动性的,都是有一种信念在支撑,或是爱情、或是友情、或是承诺、或是责任感,信念让所有的故事变得有力量,有温度,便不再是悲剧。
《文城》里的故事相较于其他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故事似乎更具有温情,虽仍有一些封建社会残余思想的写照,但整体而言阶级性好像并不是很突出。林祥福和田家人不像主仆更像亲人,顾益民虽是地主阶级,但看上去更像一位服务乡里的领头人。至少在溪镇所有人都是相对平等的,这样的关系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温情。
这是一出关于“寻找”的故事,林祥福一生寻找,我认为他找到了,因为溪镇就是阿强口中的文城,拉着遗体的板车最终在小美的坟前停留,也许在那个世界他是见到了小美,带着小美回到了他的故乡......
《文城》是我读的余华的第一部作品,就我而言,我觉得这本小说很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文城,文城在哪?谁也不知道,或许它从来都不存在,它只是一个信念,是倾尽一生去寻找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