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干部害怕群众监督?答案藏在这两个字里

一、“堵”和“压”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以前,我们一提起信访办,第一反应就是“堵”和“压”。有人想反映问题,被层层拦截;有诉求要表达,被“压着不报”;甚至有些地方把“不出事”当作政绩,把“堵住人”当作能力。“堵”的逻辑,是一种被动防御的心态。它认为群众上访是“添乱”,举报是“找茬”,监督是“挑刺”。于是:拦访、截访成为某些地方的“潜规则”;对问题捂着盖着,怕影响形象、怕丢面子;面对监督时推诿扯皮,不愿直面矛盾。但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群众的意见得不到回应,积怨加深;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小事变大事;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受损,信任感下降。

正如《道德经》所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越是高压管控,越容易激发对立;越是开放包容维护公平正义,越能赢得人心。

但今天,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也在悄然发生转变。从“堵”到“疏”,从“怕群众说话”到“主动公开监督渠道”,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更是治理理念的一次升华。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阳光信访、网络监督,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监督生态:

·纪检监察机关设立网上举报平台,群众可以随时反映问题;

·各级政府开通微信公众号、政务APP,实现“指尖上的监督”;

·领导干部带头接访下访,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

·建立巡视巡察机制,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这不仅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更是治理理念的跃升:

✅ 不再害怕群众说话,而是鼓励群众建言;

✅ 不再回避问题,而是主动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 不再靠“堵”来维持稳定,而是靠“疏”来赢得民心。

这正是《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制度约束人,用道德文化引导人,用监督提醒爱护人。

二、监督不是对立,而是信任的另一种表达

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面对人民群众更高的期待,党要走的路还很长。

而要走得稳、走得远,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修养;二是强化监督机制、落实监督责任。

很多人误以为,群众监督就是“与党作对”,举报就是“破坏团结”。其实不然。真正的信任,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敢于指出问题、共同改进。

正如《论语·季氏篇》所言:“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监督,其实就是组织内部的“益友”——敢于指出错误,才能防止问题扩大化;愿意接受批评,才能不断进步。

所以我们说:不怕群众提意见,就怕群众不愿提;不怕问题暴露,就怕问题隐藏;不怕监督严厉,就怕监督失效。

三、从“堵”到“疏”,是治理之道,更是为民之心

从过去“堵人”的信访办,到现在“开门纳谏”的监督体系,这一转变背后,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民意的尊重、对问题的正视、对制度的信任。

这不是软弱,而是自信;不是妥协,而是担当;

不是放任,而是治理智慧的升华。

党的伟大事业,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要想跑得远、跑得好,既要有强健的身体(党性修养),也要有完善的防护系统(监督机制)。

没有修养,就失去了灵魂;没有监督,就失去了保障。

让我们牢记:

✅修身立德,是根本;✅ 制度监督,是保障;✅ 文化引领,是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让我们的党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党的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一个政党能否走得长远,不仅取决于它有没有正确的方向,更取决于它能不能守住底线、抵御风险、自我净化。

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面对人民群众更高的期待,党要走的路还很长。

而要走得稳、走得远,必须做到两点:

一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修养;二是强化监督机制、落实监督责任。

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内在自律,后者是外在约束。

唯有内外兼修,才能让腐败无处藏身,让不正之风无所遁形,让不正之人闻风丧胆。

📣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说得在理,请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真正的组织,愿意接受监督;真正的朋友,勇于指出问题。

💬 你如何看待监督?都说“军民一家亲”,你害怕家人/朋友指出自己的问题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