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干部考察工作日益规范,听取汇报、查阅台账、开展座谈和访谈等环节已成为标准流程,一套程序走下来,看似全面掌握了干部的履职情况。但实际工作中,不少考察往往容易陷入“走马观花”的误区——会议室里听总结、材料堆里找亮点,与干部交流多是“程式化问答”,到基层一线了解情况也只是“匆匆一瞥”。这样的考察,难以看清干部的真实表现,容易让“表面功夫”掩盖真实能力,不仅可能导致选人用人失准,更会让实干者寒心、让投机者得利,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质效。
干部考察“看不准”,根源在于脱离了实战场景和群众视角。要么是“材料依赖症”,把考察等同于“查台账”,满足于看报表、对数据,却忽视了干部的实际付出,导致一些材料漂亮、实绩平平的干部因“纸面表现”获得认可;要么是“访谈走过场”,座谈时习惯找“熟面孔”“老同事”,问的也是“你觉得他工作怎么样”这类笼统问题,难以听到对干部缺点、不足的真实评价,考察变成了“听赞歌”;更关键的是“一线缺位”,考察组很少跟随干部深入项目现场、服务窗口,看不到他们处理复杂问题时的应变能力、面对群众诉求时的态度作风,只能靠“二手信息”拼凑干部形象,自然有失真实。
干部考察绝非“纸面作业”,要真正把干部“考准考实”,就必须跳出“会议室—办公室”的闭环,通过“蹲点式”调研摸清实情。要“沉到一线看实绩”,跟随干部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看他们如何处理征地拆迁的矛盾、项目落地的难题,从“实战表现”中评估能力;要“找准对象听真话”,除了干部的领导、同事,更要主动走访服务对象、普通群众,以“拉家常”代替“提问题”,从“群众口碑”中了解作风;要“拉长周期看日常”,不能只在考察时“突击了解”,建立“日常考察台账”,通过列席会议、随机走访等方式,持续记录干部平时的工作状态,从“一贯表现”中识别品格。
选人用人是组织工作的“核心环节”,考准干部是选对人的前提。唯有摒弃“走马观花”的浮躁,多些“蹲点调研”的耐心,从“纸面”走向“一线”、从“听声”转向“见行”,才能真正把“实干者”选出来、用起来,让干部队伍更有活力与战斗力,为事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