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3.2——保养阳气的重要性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乃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解读)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人体有阳气,就像天上有太阳。阳气失其正常运行规律,万物就会折寿而没有生命力。天的健运不息,是借太阳的光明,因此,人的阳气也随太阳之出而上浮保卫于体表夏天是阳长阴消的季节,是添阳的最好时机

因于寒,欲如运(繁体字運和连繁体字連,两字古时有点相像,流传下来的笔误,研究为连更为正确)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人若被寒气侵袭根据顺应天然的养生原则,在阳光充足天气炎热的时候,此时应该养护阳气,不少人用“凉”对抗“热”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阳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火力,可以推动人体新陈代谢。古语讲“百病从寒起”,可以说寒邪是导致人体疾病的罪魁祸首,就会使门枢开合处粘连而不灵活,(控制门开合的,这叫枢,坐卧烦躁不安对什么都有所戒备似的,容易受惊,神气因而浮阳气生起来叫浮越不固寒邪非常容易损阳气,会让整个人变得倦怠无力。即使在夏天,如果不注意保暖,寒邪同样会侵袭体内,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如精神萎靡、新陈代谢缓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四肢冰冷、容易感冒、腹泻胃疼、患肠道疾病等。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体内,给我们的身体留下病根,所以说不要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就可以轻狂,就如一句话,人在江湖走,迟早什么都要还的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乃散。如果感受暑邪,会有汗出症,人则烦躁甚至喘促而有声,平静下来则又多言多语,叨叨不休,身体像木炭一样发热,必须出汗,热才能消退解暑要喝热茶,一杯热茶最能解暑消渴,这是因为热茶利于汗腺排汗,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而且茶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把水运送到周身。炎热受欢迎的冷饮虽然消暑立竿见影,但只解决当时的热气,短暂地给人体降温,并不能真正地解渴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如果伤于湿邪湿邪侵袭人体后,就会藏伏在人的血脉和分肉中,长期不能消散,如果冒雨或涉水,或久居潮湿之地,感受湿邪,伤于肌肉,便会发生痿病,就会头部沉重,好像有东西裹着一样。如果湿邪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出现大的筋脉收缩变短,小筋就会松弛变长,缩短的为拘挛,松弛的为瘦弱筋受伤而弛缓,邪气也不能出,而是与真气相争,邪气就会因此扰乱人体气机,甚至还会内陷,令其留在体内为病患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如果伤于气(,可导致浮肿风邪伤人发肿,以头面肿为特点,四时凉寒温热之相代递变有风暑湿寒淫邪之发生,这是阳气已经衰竭风暑湿寒四时邪气伤人,由表入里,进而更伤五脏,皆可导致机体阳气竭绝

寒暑湿风四时邪气伤人,我们可以从药物寒、热、温、凉四气来看:寒凉属阴,温热属阳。针对阴阳的盛衰情况,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中医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为准则,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患者阳盛,就以寒凉属性药物为主进行治疗;患者阴盛,就以温热属性药物为主进行治疗。今天从四时邪气伤人之病理方面告诉了我们了保养阳气的重要性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