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是灵魂的事
--------读李家淳散文集《慢生活》
读这本《慢生活》的时候,我正在一种快生活里挣扎,和一群汉子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为了生活打拼。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吃饭上班,再吃饭再上班,一直到晚上九点左右才能有自己的休息时间,躺在招待所那坚硬的小床上。但这时间还不能肯定是自己的,偶尔会有人敲门进屋说些相干或者不相干的话。可我还是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本近二百页的书,有的章节还读了几遍。从某种角度来说,作者感受到的生活其实是我的生活,作者盼望的生活就是我的盼望,作者所感受到的痛苦也是我的痛苦。我和作者之间就由这些文字牵扯着慢慢地走到一起,用一句术语来说,我们之间有着共鸣。现在我完全放下这本书,再来回味这本书的时候,突然就有了这个题目,坚守是灵魂的事。也许这话跟书无关,跟作者无关,只是我的一种感觉,可这种感觉来自这本书,那么根本上还是和书与作者有关。
作为一名读者来说,我喜欢专注个人感受的文字,说得好听一点是个人的内心世界。说句实话,一个连自己都看不清的人,又怎么能去关注外面的世界呢?所以关注自己以及自己的灵魂,那才是写作的正道,因为任何事都是由小见大。好在《慢生活》的作者似乎明白这个道理,他的一字一句描画的是他内心感受的世界以及来自灵魂的思考,这是我能摸到的世界,也是我细细阅读完这本书的理由。
对于文字,我一直认为能让人感受到疼痛的文字,才是好的文字,这可以成为一种定律。我们翻开所有的经典,都有这样的特质,当然这是在你真的读懂了这样文字的基础上。《慢生活》也有这样的特点,那种痛虽然不尖锐,但是真的在痛,而不尖锐的原因,可能跟作者的性格有关。书中的《书信小扎》里那些与家人的通信,深深的刺痛了我,虽然我的生活没有作者的那样艰辛,但也有着相似的地方。如果说这些文字来自于作者的本能,那么《变迁记》、《尖锐的夏天》则是作者有意用冷静的笔法,向我们描述他所看见的,感受到的生活中的冷与暖。一个村庄在作者平淡的语言中消失了原有的意义,而那送报人阿山的故事让我想哭,只不过这种哭是不能大声的,而是有些压抑的。这种感受对读者来说是吃力的,内心里可能会责骂作者不够痛快,可这却是作者感受到的真正生活,这一点不知是应该哭还是笑,生活真的会让人迷惑或者迷茫。
做为题目的散文《慢生活》,写了几个似乎不相干的事,在野地里、书法、与家有关,可里面都有着相似的情绪,那就是真实的现实与渴望的生活。如在野地里最后的一句:“这些句子,很吻合那时的心境。”那么现在的心境如何呢?也许只能是大片“荒芜“下的辽阔。近似这类内容的散文,在散文集里有多篇,我总觉得这种作者在一种状态中挣扎,这种挣扎对渺小的个人来说,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而这两点的理由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写作者,应该有颗敏感的心,只有敏感的心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爱与人文的关怀。而这本散文集也是作者在挣扎中思考得来的结晶,那字里行间,我读到了作者的灵与肉,在现实与渴望间徘徊,我似乎看见了一个破茧而出的蝶,因为所有的美丽之前都是痛苦。
在这本散文集里,还有两篇散文应该提一下,一篇是《蚂蚁》,另一篇是《钥匙》。《钥匙》作者写到了家,写到了自己的爱。在这本散文集里,作者提到家的时候,总有些冷静或者说含蓄,这似乎也是中国男人的特点,总不愿将自己的情,更深的表露出来,而从其他的文字来看,作者是看重家这个概念的,也很享受家庭生活带来的快乐,家应该是他文字的支撑,可在其他文字里作者没有放开了说,就这篇例外。而《蚂蚁》则是作者自己生活的一种反应,作者从一群蚂蚁写起,写进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人,这篇文字相对其他的文字来说,更有完整性、连贯性与寓意性。作者最后写道:“我们用一种低微和谦卑的姿态“叙鸣”,只是在很短暂的时刻“鸣啭”,比如想起亲人、故乡和土地的时刻。”让我细细的回味。
在《慢生活》中,作者更多的是写自己生活中的痛,或者生活状态,然后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比如《黑夜如镜》、《九月手记》、《民间镜像》等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说还原了生活的真实,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坚守,而这种坚守是灵魂的需要,也是对生活的尊重,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平凡人对生活本能的态度。
在这本散文集里,作者很低调的述说自己的思想,刻画岁月带给他的风沙,但作者很注重叙述的过程,在那些刻画人物的散文里,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细致,有的地方似乎使用了小说描述的技巧,而在抒发自己情感的时候,作者的笔法是收敛的,用冷静与理性表达出一种态度与认识,可见作者对创作本身有着自己的思考与特点。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笔法是符合慢生活感受的,对于作者的散文我个人最喜欢的地方是真诚而不造作,真诚应该是所有写作的根本,只有真诚才能将读者带进作者营造的世界。而一个人的真诚来自于他的灵魂,我想作者是个值得尊敬的,因为我在这些文字里,看见他的灵魂是干净的。
(《慢生活》李家淳著,2011年7月海天出版社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