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一个姐妹说了一件事,说一个朋友觉得老公真是不可理喻,原因是他把自己赚钱当成了天大的事情,其他的在他眼里都是一文不值,为此朋友觉得很受伤,然后俩人陷入了互相埋怨的境地。
姐妹说,那种感觉就是,他们的关系简直就是父母的翻版,原生家庭的影响真可怕,高等教育都弥补不了。
听到这,我笑了,这明明是个人的问题,再说了,你就是读到博士,不是专门研究这个领域的话,学校是不教这些内容的。即使专门研究,如果你的研究方法不对,或者是方向不对,同样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所以,很多时候,个人的性格、道德或人品等问题,真的和毕业证书没关系!
作为一个三本院校的毕业生,面对求职中985或211的要求,我曾经觉得不合理,让我们这些人怎么活?可是随着自身的成长,我才发现,人家那样要求是有道理的,谁让你高中时不好好学习呢?同样的22年,有些人一下子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巅峰,而有些人只是原地踏步,或者被社会的大潮所泯灭,这是很残酷的现实,可是也是很难改变的状况。
那么,那些985或211学校的毕业证它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是一路优秀过来的少年的写照。
作为一个参加过高考又工作多年的人来说,今天才明白优秀真的是一种习惯。能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的学习方法,独特的思维习惯等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而好的大学则会让这种优秀习惯持续发酵,进而成熟。
其次,是一种精神在灵魂上的传承。
大学四年,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四年。而好的大学就像一个卓越的园丁,能将一个花园培育地花团锦簇,郁郁葱葱。同时,更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对每一个学子都传播一种精神,让后来者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前进并推陈出新。这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是无与伦比,并且错过就很难弥补的。
最后,是未来发展轨迹的一种预见。
我们不能说所有的985或211的学生都很优秀,但是大学四年绝对是让人产生差距的四年。很多好的学校录取了好的学生,他们在学校各种优秀资源的滋养下,成几何递增般成长。而一般的院校,则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这些,大部分人贪图安逸或干脆放弃了自身的成长。所以优秀的学校代表的是一种学生整体的能力和素质,更是未来发展的一种预见。
说到这里,想必很多人都觉得那些学校的人都是牛人,我也承认他们在工作中一定会力挽狂澜,独当一面,进步飞速。但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不一定是生活中的高手。
再拿文章开头的案例来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并且男主还是事业小有成就,但他却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处理不好家庭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有几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对成功认同感的偏离。
很多人都把事业有成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所以造成很多家庭的状况是,要么夫妻双方都拼命工作,而妻子更多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要么就是妻子放弃工作,任老公在商海里奋斗养家。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男性都觉得挣钱养家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所有的事情都该为此让步。
而事实确是,社会关系到今天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农耕社会的角色分工,劳动力早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并且女性在维系家庭稳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一个名校的毕业生,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处理不好家庭关系很正常。
二是学校对家庭幸福教育的缺失。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习各种生存技能,被动的或主动的,然而对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增进幸福感方面却很少有学校有相关的课程。一代代人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或是在自己的磕磕绊绊中稀里糊涂地过完一生。这也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短板,功利化的社会氛围,让大家只选择能带来直接金钱收益的技能去学习,去提升,却完忘了我们的努力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初衷。
三是个人对家庭幸福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我们经常看见有些人事业有成并且家庭幸福,我们也同样听说有些人事业有成,家庭生活一片混乱,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人对家庭幸福的重视程度不同。这完全是个人选择和偏好的结果,当然和家庭环境等因素也有联系,但是和高等教育却不一定正相关。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优秀高等院校毕业,如果意识到差距并且能努力缩短差距,那么未来一样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如果一直守着美丽的光环不放,认不清现实,分不清轻重,那么生活的橄榄枝也同样和你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