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视域两周多了,上周五——12月01日——的部门例会上,总经理给我们新加入公司的同事三点建议:
1。
想办法忘记以前的自己
尽管因为曾经的那个你,我们选择了合作;但当你加入一个新的团队,想办法忘记过去的自己,是融入当前团队的一个好办法;明白现在的团队在做些什么?为什么?我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响应?
我对这点建议有3个维度的理解:
1.尽管曾经的你有过成就,但未必在当前的环境亦能如此;尤其在缺乏深度了解情况下;
2.曾经的也许没有骄人的成绩,但若能深刻理解目前团队所思、所想及所需,做好紧密的链接,取得成就也是有可能的;
3.让我想起周鸿祎在’开奖啦’栏目中,有一个观点是大体意思是“没有任何的成就是完全必然的结果,多少都有偶然的成分”;纵然现在的你成就非凡,但假如说现在给你1000万,让你从头再来一遍,未必能取得已有的成就,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
2。
充分了解公司
充分了解公司的业务、人员;大量去积累知识;逐渐形成见解。
我对这点建议有2个维度的理解:
1.职场中的人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一个人在不同的集体中,有不一样身份属性;如在家庭中你是老公,也是父母的儿子,更是孩子的父亲;在职场中的角色属性也具有多重性;
2.既然职场中的人是和事相关的,那自然离不开对事情的理解,即:业务。不理解业务属性,对应的也就很难去认识一个职场中的人,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别想着一出手就很漂亮
自信是基于充分的认知后慢慢建立的;不可以是盲目的自信。无知者一般会有两种结果,(一)因为无知,所以恐惧(二)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导致盲目自信。
让我想到,“天真者可以无邪,但未必无知;无知者无畏,但未必有勇”这句话;相对应的有“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我们不去谈论这句话本身,我有三个疑问,我们可以去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自信都是建立在有知之后呢?
2.在我们有知之后,还敢无畏吗?还能无畏吗?
3.若一个团队,无知者无畏和有知者自信的人数比例应该为多少?又该如何运用这两种人呢?
总结
1.我们既要带着自己的初心一直向前,又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切都在变;
2.灯火通明的城市,若不了解它,你依旧会找不到你的方向;
3.我们期待自己有知,但别丢掉无畏的精神,敢于触碰既有观念;虽然我们也许不能成为那样的人,至少要敬畏他们,因为我更愿意相信推动人类进步的往往是“疯子”。
ps+
昨天去朋友家,他是我来北京的第一个朋友,在开学典礼上认识的;我们在聊天的过程中,无意间说起他爸爸,提到一个词“水到渠成”;就是那种什么也没做,但是什么也都做了,有一天机遇来了,事情也就成了,我想这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也聊到“读书”;读书的目的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应该是“努力读书,考取名校,进全球50强,获得丰厚的回报,组建美满的家庭,培育优良的下一代”。当然,也有许多人的读书志向很伟大,比如“我为了成为一个科学家”而读书;有些却很渺小,我记得在我小时候,老人们经常说读书就是为了能认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会做简单算术。
仔细一想,每一个子目标之间其实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绝大部分人也不会像以上这样幸运。
只是目的本身不可以有贵贱之分,却有功用大小之别。
有些人的志向改变世界,有些人的志向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如愿以偿者并不多。读书的必然结果也许不是你预设的目标;而是使得我们具备认识自己和环境能力,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重大节点,如:高考失利、恋爱分手、事业成败、生老病死等等;我们依然有心情,在某一个秋后的傍晚,与挚友谈笑风生,一起享受活着的美好。
排版&创作|小小 WeChatID tramp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