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万维钢
我们就是用了“WOOP”思维来制定计划,即把执行计划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都能提前预想出来,并且利用“如果……就……”去制定执行方案,然而现实生活还是有太多预估不到的情况发生,打断我们的“自律100天”计划。
一、障碍分析
根据波利亚解题四步法,我们先列出来关于这个障碍的问题清单。
1.为什么会有突发事情?
2.为什么计划被打断后就不能持续?
3.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被打断?
4.为什么计划没有变化快,还是要做计划?
1.为什么会有突发事情?
原因一,外界不可控因素造成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但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塔勒布在《黑天鹅》这本书中主要论述的就是世界的不确定性。
这个书名的由来是因为:黑天鹅上千年以来,欧洲人一直认为天鹅只有一种颜色,就是白色,直到欧洲人第一次登陆澳大利亚,发现当地竟然有成群的黑天鹅!这一次观测结果,就颠覆了上千年观测所得出的结论。
黑天鹅事件无法预测,然而却不可避免的发生,我们只能从心理上做好准备,并且从实力上做好储备。
原因二,自己的不良做事习惯造成
第一个不良习惯是分不清哪些是该干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干的事情。看似每天都很忙,但是工作效率却不高,因为不懂抓大放小。
一个人如果总是干不该干的事情,那么等真正该干的事情来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没有时间来做。例如任何一个人请求帮忙都答应。
第二个不良习惯是,忽视平时需要改进的小事。
美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海恩法则"的关于航空界安全飞行的法则。海恩发现,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大约30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事故,以及上千个事故隐患。
如果在事故隐患时期就给处理掉,那么就不会有后来让整体失控的大的事情发生。
例如我们如果平时好好经营好家庭,就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导致夫妻两人的争吵,从而让自己当天没有心情做其他事情。
第三个不良习惯是拖延。
拖延可以说是人的本能,所以现在人人都说自己有拖延症,历史上最著名的拖延症患者就是达芬奇,一幅《蒙娜丽莎》他花了16年才完成,他拿起画笔又搁下,一度觉得自己很失败。
我们的拖延把很多不紧急的事情拖成了紧急事情,让自己特别的被动。
2.为什么计划被打断后就不能持续?
原因一,是打断后的切换成本太高。
一份报告《被打断的程序员》(Chris Parnin)对来自86位程序员的10000份编程情景记录进行了研究。
在代码编辑工作被打断后,程序员需要10到15分钟来重新开始‘在编辑方法时被打断后,程序员只有10%的概率会在一分钟内继续工作;程序员可能每天只有2小时的连续时间未被打断。
被打断15 分钟的代价是 1 个小时。
原因二是人类的一致性倾向。
查理·芒格提出“一致性”是人们的心理开关之一,即人们讨厌前后不一,总想前后协调起来。
我们被打断后,就破坏了这样的一致性,我们为了维持一致性,有可能就会在新的事情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原因三是习惯未曾真正养成。
真正的习惯是我们靠潜意识就能完成的事情,不需要思考。例如我们在出门前即使再有突发的事情,一般而言都会记得锁门,或许有时候突然想起来我会不会因为太忙忘记锁门了,结果回去检查的时候发现还是锁好了。这就是潜意识习惯的力量。
被打断后就忘记了做这件事情,只能说这件事情还没有进入到自己的潜意识。
3.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被打断?
原因一是我们都有一种完美情结。
从内心中,我们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尤其是在幼年阶段,我们觉得自己就是完美的,心理学上成为全能自恋,指的是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心理,即,婴儿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我一动念头,和我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慢慢走出全能自恋的偏见认知,开始明白完美是一种违背自然的、具有破坏性的概念。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物品完全符合我们对完美的定义:没有任何一样物品是完美无瑕、没有提升空间的。尤其是我们个人,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个体的渺小和无知之后,才是成长的开始。如果一个人一直有“全能自恋”的心理状态,那么就是典型的“巨婴”。
原因二是打断让我们失去掌控力。
我们的焦虑来自于生活的失控,当被打断时,就是一种失控。
4.为什么计划没有变化快,还是要做计划?
对于计划和变化,我们得建立一个新的认知:做成任何一件大事,计划和变化缺一不可。
计划是“尽人事”,变化是“听天命”,我们不能全部“听天命”,也不可能全部“尽人事”。
最能做详细计划非德国军队莫属,德国总参谋部有一项特长,就是在战前制定事无巨细、详细周全的作战计划。德国人制定作战计划时的详细和刻板程度,外人是很难想象的。就拿施里芬计划来说,它居然详细规定到了每一支部队每天的进展。比如,右翼部队的主力,从动员开始后第12天要打开列日通道,第19天拿下布鲁塞尔,第22天进入法国,第39天要攻克巴黎,一天都不能错。每一支部队有多少力量,配备多少武器装备,战争开始后,从驻地到前线的铁路运输计划等等,全都详细规定好了。
但一位著名的德国将领坦率地说,战前必须制定作战计划,但一旦开战,所有的计划也就作废了。
那为什么计划注定会被作废,还是要制定计划呢?因为做计划的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三大作用,第一,是让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要知道方向错误才是真正的错误;第二,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就有助于我们开始去准备资源,当有变化发生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资源可以用;第三,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相当于已经把小的行动模块制定出来,即使有变化,我们也有行动的参照依据。
计划没有变化快,应对措施用官方语言来说就是:想要把复杂的、困难的事情办成,一靠方针,二靠干部。方针就是计划,干部就是用人的能动性来应对变化。
二、方案
方案一:用自己的确定去应对外界的不确定
确定性是我们人性的最求,但“黑天鹅”事件又是必然,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确定性增加,以此让自己对于生活多一份的掌控力。例如生活有规律特别守时的康德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外出走路,邻居们都拿他出门的时间来对表;小说家村上春树每天跑步1小事,已经坚持了20年以上。
我们在“自律100天”计划中,让大家一定要定下“每日必做事项”,就是为了提升我们自身的确定性。
方案二:学会拒绝
我们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好好先生好好女士。
我看到彼得·德鲁克的标准回函后非常震撼,真的是把拒绝用到极致的人。
这封标准回函内容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彼得·德鲁克先生非常感谢您的邀请。但是,他不能评论您的著作、论文或建议书。他不能参加您的圆桌、论坛或董事会。他不能参与您的调查或研究项目。他不能接受您的约稿或约访。他也必须婉拒各种推荐和背书的要求。
能够勇敢的说“不”,并且有智慧区分开哪些必须说“不”。
方案三:专注做完一件事情后再开启第二件事情
多任务同时处理”的工作方式,对应的英文是Multitasking,其实就是"一心多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做过一项研究,表明人脑同步思考的能力其实非常有限,在某一时刻只能接收、保留和处理少量的信息。因此"一心多用"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容易导致错误不断。
在脑子里过度积压任务,一开始的时候,小错误可能会被发现,或者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当有限的脑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任务积压越来越多时,大问题就会集中爆发。
我们要专注于自己手头重要的事情上,尽力排除外界的干扰,即使那件事情必须要做,也得排在我们手头的事情做完之后的时间。
曼联传奇教练亚历山大·弗格森的领导力秘诀之一,是专注。他称之为“排除干扰的艺术”。弗格森说:“我还没碰到过哪个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没有把自己封闭于其他人的需求之外,并且放弃消遣。”他以足球巨星C罗为例,C罗不抽烟、不喝酒,知道如何控制自己和自己的时间。这样做,可以让一个球员尽量长地停留在巅峰状态。
方案四:拥有“Wabi-sabi ”思维
完美是一种妄念。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物品完全符合我们对完美的定义。
日本有个哲学概念叫“Wabi-sabi ”,描述了非圆满之美, 短暂之美, 残缺之美。“Wabi-sabi
”推崇短暂无常、孤寂以及不完美,认为事物有了这些特点才显得独特、真实而美好。就如锅炉上的裂痕、歪斜的树木、石上的落叶、溅出的墨水,这些东西都有各自的美。这一概念折射出佛家哲学对智慧的思考,即认为智慧来自平和接受自身容易犯错的本质。
拥抱我们的不完美,重点在认清不完美的实质,然后不断改进。
即使因为打断让我们的计划暂停,那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继续开始就可以啦。
方案五:保持冗余
保持冗余是大自然的智慧,比如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肺、两个肾,这种重复配置是应对意外情况的可靠保险。
从投资角度说,保持冗余就是持有充分的现金,尽管现金无法带来收益,但会让你扛过危机。
从执行计划的角度来讲,保持冗余就是提前做出计划量。例如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每天在简书上输出一篇文章,那么我会提前写好3篇文章放着,以防止当天因为有特殊事情而无法完成写作。
这种保持冗余会给我们带来“余闲”,这个概念是《稀缺》这本书提出的,英文是“slack”。余闲代表任何一种多出来、可以任意使用的资源,可以是金钱、时间或者空间。
余闲带来的好处一方面让我们总是有充分的选择权,而不是总是被外面的事情推着走,另一方面让我们不怕犯错,可以多去尝试其他的事情,所以当有外面的事情打断时,如果你有冗余和余闲,也就意味着让自己多了一种体验。
方案六:领先时间表做事
领先时间表做事会让我们获得“主场”作战的掌控感。 “主场”作战和“客场”客场作战会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当然也会直接影响做事的效果。
比如有个报告必须周五交,如果到了周四的晚饭时间你还没写,那么对周四晚上来说,就是明显的“客场”被动感觉,我们没有了选择权,只能拿出时间来写。但是,同样是写这个报告,对周一来说,它就不是必须做的事,我们可以不写这个报告,也可以写。如果你选择写,那是你的一个主动的选择 —— 你手里有主动权,你不是被人用枪指着头,你充满控制感。如果你在周一提前把这个报告写完了,你的生活中就少了一件“必须做的事儿”,你也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必须要做而影响自己的安排。
三、践行
在践行以上方案的时候,随时用以下问题清单来检查:
1.每日必做事项需要调整为更微小的事情么?
2.我每天给自己制造的“确定性”习惯有哪些?
3.我拒绝别人不合理要求的标准清晰么?
4.我每天在自己重要的事情上专注时间有长?
5.有哪些事情还需要改进和提升?
6.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我给自己制造的“冗余”够么?
7.我每天有多少的“余闲”时刻
8.有哪些事情我可以提前完成呢?
四、总结
1.心平气和接受不可控的外部环境。
2.尽最大努力为自己制造确定性习惯。
3.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4.制定自己选择事项的标准。
5.让自己更专注于手头重要的事情。
6.做完一件事情后再开启第二件。
7.制造冗余是一种生活智慧。
8.每天让自己多点 “余闲”时刻.
9.积极主动提前完成必做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