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成校上课,突然就讲到了刘邦。想起看《史记》时的种种收获,很想写一写他。但是,《史记》虽然有刘邦的本纪,更多的故事则散落在不同的列传里,若写成一篇文章,并非易事。我试着写写看。
刘邦这个人,毛病不少。归纳一下,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为人好大言,少成事。意即:好说大话,不干实事——估计类似于现在的“忽悠”。
因为这个本事,有了“奇遇”。在吕公搬家至沛县时,众人皆去称贺,刘邦分文未带,却敢佯称持万钱而被引为上宾。又因吕公好相人,看刘邦贵相,竟以女相许。
这可真是“空手套白狼”,一分钱未花,做了上宾,还娶了主人的女儿。一般人真要望尘莫及啊。
2、好酒及色,不事产业——贪杯好色之外,不置家产,简言之,就是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不管家人。好酒就不说了,这在古人似乎算不上大毛病,还可能成为豪放的代名词。好色则不同,是要被诟病的。刘邦究竟有多好色呢?虽然书里并未明说,可从侧面证之。
刘邦在与诸侯并争时,打败了对方就会将对方的人财地全部“拿来”。刘邦最得爱的宠姬戚夫人,就是他在定陶之战中得到的;再如薄姬,就是汉文帝刘恒的母亲,是刘邦打败魏王豹后,看到薄姬有姿色,遂将其纳入了后宫。而后,一年多也没有再见薄姬——恐怕是后宫女子太多吧。
刘邦入函谷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引起项羽的警觉。项羽谋士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看,刘邦的好女色,都传到对手那里了。
“不置产业”有一个故事。未央宫建成后,刘邦大宴群臣,自己举杯为父亲祝寿,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说:当年父亲总说我不务正业,不如二哥,现在,你看我的产业跟二哥的相比如何?
可见,不治产业也绝不是乱扣的帽子。
三、为夫不忠,为父不慈。贪恋美色,最坏的结果就是把吕后逼成了杀人狂魔。
吕后是吕公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只因吕公看刘邦有大贵之相,将她嫁给刘邦。接下来,她的日子似乎没好过:刘邦常年在外(像他这样不置产业的男人,估计家里也指望不上),吕后带着一对儿女到田里薅草,从事田间劳动;刘邦与项羽打仗,被追得到处跑,她则被项羽抓去,做了两年俘虏;后来,刘邦的事业有了起色,在外得到众多年轻貌美的女子,她则因年老,受到冷遇;等到最后,她总算做了皇后,儿子被立为太子,可是好景不长,刘邦多次要废掉太子。大臣屡次劝谏都不成,周昌因不惧刘邦,坚决反对,吕后还感动得向周昌下了跪——她可是皇后啊!
那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斗争。幸好,在诸大臣的合力下,刘邦终于承认太子羽翼已经丰满,无法撼动了。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她的时代终于来了。于是,她着手把那些当年受宠的嫔妃们一一幽禁起来。而首恶戚夫人——这个在刘邦耳朵边吹了无数枕头风的女人,这个夺走了刘邦对她的爱、还不给她留一条活路的女人,竟然在舂米时还不忘她能歌的本性,竟然为歌一首: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隔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死到临头,还想倚靠儿子翻身。好吧,就让如意去死吧。这个美人,终于失去了儿子,又招来了人彘之祸——被斩断手足,去眼熏耳、饮哑药、丢在厕所里吃脏物。
一个男人的过错,让一个女人成了恶魔,一个女人成为怨鬼。真是可怕。
为父不慈呢?也有明证。
楚汉相争的第三年春,刘邦被项羽军击得溃不成军,损兵折将二十多万,还被重重包围。值此生死存亡之际,突然刮起龙卷风,楚军大乱,刘邦遂趁机跑掉。原计划回家带上一家老小逃跑,没想到楚军追来,把刘邦的家抄了,刘邦的家人都跑得不知去向。幸运的是,刘邦在路上遇到一对儿女,就载到车上。哪知楚军在后面穷追不舍,形势非常危急。情急之下,刘邦几次三番把俩孩子推下车,欲轻车逃跑。亏得随行的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孩子重新带上。
虽然当时的确形势严峻,但刘邦在危险之时弃子的行为,还是令人心寒。怕是这也很伤吕后的心吧。
四、对臣下,傲而无礼,动辄破口大骂。这样的记载很多:
汉初,刘邦一心想请著名的“商山四皓”——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到朝廷做官,但四人认为刘邦轻士善骂,不愿意受其侮辱,就逃匿山中;
郦食(yì)其(jī)将去见刘邦时,有骑士告诉他:“沛公(当时刘邦还未称汉王)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意思是说:沛公讨厌儒生,那些戴着儒生帽子的儒生来了,刘邦就要解下人家的帽子朝里面撒尿。和人谈话,常大骂;
陆贾是刘邦手下著名的辩士,被封为太中大夫。陆贾常在刘邦面前称说《诗》《书》,刘邦就骂他道:“你们的主子我是骑马打来的天下,谈什么《诗》《书》?”
......
这么多缺点,哪一条都是大问题。这样的人能当皇帝?简直连普通人都不如呢。但是,这就是刘邦。只不过,比起普通人,他还有“神性”。
有种种神奇的附会之说:其母梦与神遇,太公往视,见有蛟龙在其上;刘邦杀了大蛇,有老妪称是赤帝子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然后老妪突然不见;刘邦所在之处,上常有云气;刘邦入关中后,范增使望气家看,则皆为龙虎,成五采,有天子气......
就连兵败睢水时,被项羽围困重重,绝无可逃之理,天气突然大变,飞沙走石,瞬间白昼变为黑夜,刘邦于是得以逃脱;汉立八年,刘邦到东垣去,夜过柏人,赵国的相国贯高等人谋杀刘邦,“高祖心动,因不留”,躲过一劫......
这哪里是常人?
不知道司马迁为何要神化刘邦?是因为他天赋异禀?还是因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亦或者,刘邦那些缺点实在太不堪了,如果不再添些“神”性,不足以冲淡那些污点?
但是,我宁愿相信刘邦就是一个有着很多缺点的普通人。他的不普通之处在于,他同时还有他人不具备的优点。
来看刘邦对自己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这段话,归结起来就是说他能用人才。也就是说:尽管他这个人“慢而侮人”,劣迹斑斑,但因为能识人、用人,终于打败一代枭雄,夺得天下——可谓中肯。
这说明:
1、能成大事者,不怕有缺点,关键是要有大优点;
2、得人才者得天下。不会用人,是做不了大事的。
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