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装舞会》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独辟蹊径的写作角度,精心设计的排篇布局。
2.掌握课文主旨,理解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当时社会勇于批判,对自己勇于反省的思想。
3.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表达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精心设计的排篇布局。
2.掌握课文主旨,理解作者的价值取向。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亨利希·曼【Mann,Heinrich】(1871—1950)德国小说家,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哥哥,这对兄弟作家合称“曼氏兄弟”。 亨利希·曼当之无愧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一生辛勤耕耘,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他主要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但他从开始写作起,一直到晚年,从来没有停止过创作短篇小说。他先后发表的短篇小说将近六十篇。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臣仆》、《穷人》、《首脑》,被称为《帝国三部曲》;长篇历史小说《亨利四世》。
1894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堕落》,获得成功。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进一步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以后陆续发表的《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三部中篇小说,被称为是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曼思想曾一度陷入危机。1924年长篇小说《魔山》的发表,令他誉满全球。
2.作家思想
亨利希·曼于1871年3月27日出生在德国汉莎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家族极有名望。德意志国家主义对年轻的亨利希有着深刻影响,用网络上流行词来形容,他也是个当仁不让的“愤青”, 国家主义的情结在亨利希身上十分浓烈。早期,他崇拜尼采,完全臣服于尼采的“强力意志”,亨利希·曼与德国的流行思潮保持一致——赞赏英雄和美。
但后期他却开始了思想的反省,发表了最后一篇政论文《被盗的文件》,对不久前还备受他尊敬的家庭、等级、国家产生了怀疑。1896年10月,亨利希离开德国抵达罗马,开始一段离群索居的生活,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完成了自己的思想转变,眼光投向法国小说,“开始研究法兰西革命的精神财富”,在思想上,他把青年时代所崇尚的理想“一一丢弃”。他的创作进入一个高峰期,连续写下了《懒人乐园》、《《皮波·史帕诺》、《爱的追逐》,尤其在《皮波·史帕诺》这个中篇小说里摆脱了对尼采的崇拜,因为他察觉到尼采哲学与法西斯主义内在精神上的联系。此后,亨利希·曼的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具有了法国小说的传统风格,被称为“德国的巴尔扎克”。非但创作风格上如此,他的政治思想更加信奉自由、民主、人权,走上了共和主义者的道路。1904年10月8日他发表宣言,表示拥护法兰西共和国,高度赞颂民主生活方式,人权和民主成为亨利希本人追求以及他对德意志国的要求。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1):全文的引子,说明自己回忆童年往事的原因。
2.(2—18):开始写作者要说的童年往事中的那“其中一件”,即某一年发生在化装舞会前后的一件事。
分为三层:
[if !vml][endif]一(2—8):是事情的起因,写自己在结冰的路上滑行不小心撞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并且把她用头巾包的盘子打碎了。
二(9—17):写化装舞会。
三(18):写舞会之后揭开谜底,原来来到舞会与作者会面的妇女是家里的女仆扮演的。
3.(19):是事过境迁之后作者对这件事的思考,点名文章的主旨,从写作上说,也是对第一段的照应。
三、精析文章内容
1. 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2. 都当一回“福尔摩斯”
①找出文中隐藏的破案线索,即能揭示化妆舞会那天,“我”遇见的那位妇女其实是施蒂娜扮演的。
明确:第一,女仆在“我”撞到陌生妇女那晚,就跟在“我”身后。亲眼目睹了事件的发生,见到了“我”事后的惊慌。第二,化妆舞会当晚,有妇女来登门来找“我”,一个小男孩,太不可思议了。第三,这位来寻人的妇女说的话跟女仆施蒂娜完全一样。学生还可以有更多的发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②说一说小说这样设计的用意
3. 班级辩论赛,以正反方的形式进行课堂辩论,用时不超过5分钟。教师最后总结陈词。
设计问题:原文中的最后一段在编入课文时删去了,被删语段如下,请你说说你觉得这一段应该删去吗?这一段对表现文章主旨有意义吗?
这是一个印象,这不也是一次教训吗?在七十年代的卢卑克是不容易看见贫穷的。当我和奶奶一起到郊外散步时,我看见路边坐着敲石头的人,或是类似这一阶层的人,他们围着一个菜盘子吃饭。奶奶诚恳而热情地对他们说:“祝大家胃口好!”这些“大家”先是楞了一下,因为这种说话的口气是他们难得听到的。随后,他们就表示感谢。
明确:
正方:应该删,这一段与本文的关联不大,如果保留,就削弱了化妆舞会的张力,也使文章结构变得拖沓,失去了课文中“戛然而止”引发的思索。
反方:不该删,有了这一段,就对“我”的所作所为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解了“我”的悲悯之心来自何处,受了谁的影响,这样“我”的性格就不会显得突兀。而且,最后这一语段也能深化主题,点名主旨,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4.纳主题思想
文章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观察某个晚上一个化妆舞会的热闹与奇幻,折射出当时上流社会的奢靡与颓废,而女仆施蒂娜的一个玩笑却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世界的大门,非常巧妙地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悬殊和贫富差距,也诠释了“我”内心的高贵的悲悯之心。
四、解析重难点:
1.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对他“一生一定也有影响的”哪一件事?在叙述时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描写化装舞会的场景?
提示:年时代打破了盘子,被女仆施蒂娜知道,于是她导演并演出了一场戏,想让富家子弟了解社会的真相,知道穷人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角色在作者童年时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她告诉他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她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第一次目睹社会的真相,是西方版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鬼”,是作者人生第一次与快乐相反的心理与情感经历。
2.如何认识文中女仆施蒂娜这一人物?联系课文,说说你对“施蒂娜是个很好的演员,她演出了她自己导演的一幕悲剧”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对他“一生一定也有影响的”一件事情——在化装舞会的这一天,不小心打碎了一个妇人的盘子。作者着力描写舞会的“豪华而高贵”,它的参加者,它的“轻松而热烈的气氛”, “金碧辉煌”, “灯火通明,充满了花香和不寻常的气味”,渲染了化装舞会的高贵与奢华,突出地借此表现出贫富的差距,为下文自己因为打碎一个穷人的盘子而深感愧疚打下伏笔。
3.本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内容,说说其心理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提示:文章抓住孩子的心理,开始是害怕,害怕被父母知道而遭责骂;然后是担心;但是,看到舞会,又受到感染,把担心抛到了脑后;当那个妇女来到时,又紧张,害怕;但听到妇女的诉说后,这种害怕又变成了同情;当事情处理好之后,心理归入平静;当事情超出预料后,又生出了好奇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结尾的话再次说明这件事对作者人生的意义,他要用这种过分自责的话来表达那种悬殊的生活对比,以及此前自己认识的盲点。
五、归纳主题思想
文章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观察某个晚上一个化妆舞会的热闹与奇幻,折射出当时上流社会的奢靡与颓废,而女仆施蒂娜的一个玩笑却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世界的大门,非常巧妙地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悬殊和贫富差距,也诠释了“我”内心的高贵的悲悯之心。
六、拓展延伸:
1.本文与莫泊桑的《项链》进行比较鉴赏,说一说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
明确:
在结尾的处理上,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最后揭开谜底,引起读者很大的心灵震撼,加深了文章主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上流社会的奢靡。不同之处在于,《项链》是悲剧,《化妆舞会》是喜剧,前者是乐极生悲,后者是柳暗花明。
2. “小练笔”
要求:假如你是女仆施蒂娜,请你写一段化妆舞会上施蒂娜的心理描写,要求合情合理,符合人物个性。教师选择优作在课堂上展示并点评。
3. 自编剧本,进行课本剧排演。
要求:
①情境假设,假如化妆舞会上来的是真的“妇女”,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②人物设定,不少于三人,且都要有对话描写。
③要有场景布置以及配乐。
④设为两个表演小组,各组导演、编剧、演员、工作人员等由学生自行安排,教师予以相关指导。
⑤时间设定,不超过10分钟。
⑥表演结束,评选出“最佳故事”和“最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