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玲爱自己第477天(12月8日)分享:
近年来每次去北京,都住在同一家四星级酒店。这家酒店是某省的駐京办事处,其二楼餐厅的当地菜,做得非常正宗,百吃不厌。自助早餐也很不错,种类丰富、味道可口。
我习惯在吃饭的时候读点什么。早餐没带什么可读的,眼睛就盯着餐桌上的台号牌子反复看。这牌子正面是阿拉伯数字,我经常坐第十号台。牌子的反面是中英两种文字,中文是:请取适量食物,浪费罚款。英文翻译过来也是同样的意思。每次看这个牌子,都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别扭和难受。
这句话的用意当然是好的,是提醒大家不要浪费粮食,毕竟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嘛。但这样的提醒是否很有必要,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公共场合提示语的内容,是跟该公共场合出入的人群素质相对应的。假如在这个酒店,写着这样的提示牌:不许杀人,杀人犯法。那就意味着,出入这个酒店的人,有可能有强烈的杀人动机,不提醒提醒他们,就会造成命案。值得欣慰的是,这个酒店管理者很自信地认为,在他们酒店进出的人不必被提醒不要杀人,所以就没写上那样一块牌子。从这个逻辑延伸出去,“别浪费食物”的提醒牌实际上是在提示:你可能是一个浪费者,所以我们需要告诚一声。
被定义成这样一个人,当然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何况是在清晨,何况是在享受美食的时候,何况是在马上要面临一天的奔波劳累之前。面对这样的情况,质疑这种做法,有种极端的处理方式,是那种比较猛的人可能干的:马上叫来经理,质疑这种做法,并且机具侮辱性地说,你们四星级酒店就是小气,你见过五星级酒店或者钓鱼台国宾馆写这样的牌子了吗?不过这样做了,马上就可能引来同样带有侮辱的反击:你大气,你去住钓鱼台 啊,别住我们四星的啊。如此唇枪舌战几个回合下来,后果可能比浪费粮食更严重。而多数人会选择一种平和的做法:视而不见,或者看见了就当是说别人而不是说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提醒”,其实都是不必要的。而且,不仅仅是没有必要而已,而是应该绝对不要。因为有些提醒,实际上几乎等于暗示。比如,一个老师反复提醒某个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其实就包含了这样的暗示:你是一个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人。能够集中注意力的人当然就不需要别人这样提醒了。久而久之,这样的暗示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他就真的会变成不能集中注意力的人了。在心理咨询门诊,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再往深处说,在潜意识层面,防范别人等于防范自己。一个从不浪费的人,他会觉得只取自已能吃得完的食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需要提醒。而一个注意力很集中的人,他也会觉得集中注意力是一件自然而然、不必强调的事情。
希望有一天,这家酒店餐厅不必再写任何提示语。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意味着酒店管理者放弃了充当客人监督者的身份,变得更加轻松了,同时这也意味着对客人的高度尊重。这样的尊重,显然可以实现有更大利益的双赢局面。
类似的提示语,也反映了社会与公民的文明程度。文明程度越高,需要提示的东西就越少。或许,传说中的乌托邦就是这样一个社会,所有的纪律和法律都不需要了,因为大家都自然地遵纪守法。到最后,所有的提示语都消失,仅仅留下这一句:更好地生活。
亲爱的,今天我们就分享到这里啦!感谢你的陪伴和支持,明天我们继续分享,期待每天与你的相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