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即公元772年,跟一生贬谪二十三年之久的同龄好友刘禹锡相比,白居易的一生可算是完满了,虽然也历经坎坷,但同时也得到了命运的眷顾。
多情,多义,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之间,拿捏得刚刚好。
情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出生在河南新郑,后来父亲白季庚升任徐州别驾的时候,为避战乱,把家安在了宿州符离(安徽)。在这里,白居易与邻家女孩湘灵,一起快乐长大。
情窦初开年纪,富有才情的翩翩少年,与歌喉婉转的纯情少女,互生爱慕,少年赞美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俩人悄悄开始了情意绵绵、海誓山盟的初恋。
白居易作歌,湘灵唱曲,“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你侬我侬的恋情是藏不住的,白居易母亲得知后,坚决制止,在门第等级森严的观念里,绝无可能让出身官宦世家的白居易娶一个普通农家女,于是立即遣送白居易外出就学。
白居易离家前,偷偷去与湘灵辞行,忍泪写下《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这些字字含泪的诗句里,已有日后写长恨歌的影子,这段情,成了最深的情感源头。
苦离别,湘灵忍泣送上自己亲手缝制的鞋袜,愿这些针线能替自己陪伴所爱之人。
外出游学的白居易时刻念着湘灵,途中《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季节转换的寒夜里《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这段情一直萦绕在白居易心头,“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夜雨》)因一直念着湘灵姑娘,白居易到35岁还不肯成婚。一次与朋友到马嵬坡附近的仙游寺游览,大家感喟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提议写诗做传,激发了白居易的诗情,也找到了可以盛放自己感情的故事题材,从而一挥而就《长恨歌》。
此诗一出,名声大噪,上至宫闱朝廷,下至市井勾栏,没有不知道这首歌的。只有白居易自己心里明白,这长恨歌,也是自己的长恨歌,“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字字句句,分明是在他人故事里,释放自己的心绪啊,他把对湘灵缠绵悱恻不能释怀的情感,全部融进了这首长诗,给自己抱憾的青春和深入愁肠的爱情,做了个文字冢。
在母亲以死相逼之下,白居易37岁与同僚胞妹杨氏成婚。六年后,因越职言事被贬江州。浔阳江头,巧遇一对船上卖唱的父女,细看那女子,竟是昔日的湘灵。已39岁的湘灵,依然未嫁,与老父亲相依为命。白居易顾不得夫人在侧,掩面痛哭,然终无奈何。“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逢旧》)
当年湘灵赠与的布履,白居易一直带在身边,睹物思人,感怀不已,写下了一首《感情》,“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第二年秋,白居易送客湓浦口,遇见琵琶女,触景生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成就又一千古名篇《琵琶行》,因为想到了湘灵,所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今生与湘灵,再无相见日。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 (唐)《吊白居易》
《长恨歌》与《琵琶行》奠定了白居易在中唐的诗歌大佬地位,而这字字句句里,都有湘灵的影子,他的东邻婵娟子,他心里永远的白月光。
仕途: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
白居易自小天资聪颖,不满周岁就已经可以分辨屏风上的简单汉字,长大后读书更加刻苦,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磨破,头发早白。(《与元九书》)
白居易年少成名,是因为十六岁应试时所作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据说白居易离开家乡外出游学时,曾带着诗作拜访当时的文坛大家顾况,顾况对他的名字打趣说:“米价方贵,居恐不易。”然后看到了这首诗,不禁眼前一亮,叹曰:“道得个语,居则易矣!”在前辈顾况的欣赏提携下,青年才俊白居易声名鹊起。
虽有声名,但由于家贫又多事故,白居易直到28岁才参加科考,及第后,礼部与吏部的考试也是一次性通过,在别人不易的考试里他轻而易举地顺利,而且判词写得极好,成了学子们效仿的范文,可谓一时风光无两。
唐宪宗赏识白居易的诗才,初始仕途顺风顺水,先任校书郎,授翰林学士,后任左拾遗,这是个谏官职位,白居易如初生牛犊,频频上书言事,关注民生疾苦,对粉饰太平的现象直言不讳,还写了大量讽喻诗,《卖炭翁》、《秦中吟十首》等一系列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不仅记录了长安百姓的困苦,也辛辣地讽刺了权贵的贪污豪奢,《杜陵叟》里居然连皇上也带上了:“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这下唐宪宗也不悦了,在宰相李绛劝慰下才没发作,只是改任白居易为京兆府户部参军。
白居易的济世热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已让一些权臣极度不爽。811年,白居易因母亲意外去世而离职丁忧,有人暗自松了一口气,总算让激昂斗牛士般的白居易可以闭口几年。
丁忧三年后,白居易重新怀着工作激情回到朝廷,却被改授左赞善大夫,是陪太子读书的东宫闲职,根本无法言政。这时是公元814年,下一年,一件祸事成了白居易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815年,铁血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当街被刺,割去头颅,震惊朝野。天子脚下,如此妄为,刺客背后的主使可谓强悍,因此迟迟无人敢发声。白居易激愤之下第一个上书,力陈事关国之安危,必须立即彻查,严惩凶手。结果被参东宫闲职参与政事,落下了“越职言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刺史,权臣还嫌太轻,继续搜罗罪名,阴损地翻出了白居易母亲的事,这是白家从来不愿对外提及的隐痛。
白居易的母亲陈氏,15岁嫁给中年丧妻的白季庚,生养了白居易和白行简。而陈氏的母亲,是白季庚的妹妹。听起来有点乱,但经罗振玉、陈寅恪等史学家们考证,白居易的父母的确本是舅甥关系,只是白季庚的这个妹妹,极大可能是韩家寡妇改嫁给白居易祖父做侧室时带过来的,后来改姓白,与白季庚并无血缘关系。但是,娶了妹妹的女儿,终究听起来不大体面。
陈氏后来患上“心疾”,白季庚去世后,陈氏发病愈发严重,多次自杀未遂,这种“心疾”其实是一种精神疾患,无药可医。白居易兄弟俩只能对母亲多加看护,请了多位婢女日夜侍候母亲,但还是没防住,母亲最终投井而亡。朝廷官员的母亲自杀身亡,便是一桩需要追查的命案,所以这只能是白家关起门来心痛的秘密,对外只说是看花不慎坠井而逝。
寻找白居易罪名的那些权臣,查找出白居易写赏花、新井的诗是作于丁忧期间,认为是不孝,有大不敬之罪,把本来贬谪江州刺史降为司马,又发现白母是自杀的秘密,要求彻查是否子孙不孝,是否有遇害的可能,只要有一点沾边,白居易就彻底完蛋。
幸好这件事归京兆府尹裴度审理,裴度为官比较正直公允,也幸好白居易的邻居出来证实陈氏患有精神疾病,发病的时候闹得左邻右舍都不安生,而白居易兄弟孝顺有加,绝无虐待等不孝之举。裴度听后心生同情,维护了白居易。
经此,白居易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从前自题“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而今感受愈发深刻,对官场人心彻底失望,“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渐渐收敛锋芒,转向独善其身。
白居易在贬谪的日子里调整自己,远离世事纷争,乐我自己一片天,于是有了《问刘十九》这样的闲适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随便咏来,又是千古名句,称得上是“诗魔”了,这样一幅鲜活跳脱的画面,雪天呼朋饮酒的小日子,美滋滋地让人神往。白居易与自己达成了和解,成了幸福自己日子的白乐天。
几年后再回到朝廷,开始主动要求外放,去地方做父母官,自此退出京城官场,先后做过杭州、苏州等地刺史,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留下杭州白堤,苏州山塘街等百姓实惠、世人称颂的政绩,并在苏州天平山留下一首《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自此,幸运的白居易完成了年轻时自题诗中“宜当早罢去,收取云泉身”的夙愿。远离朝政还让白居易因祸得福,躲过那场血洗朝堂的“甘露之变”,满朝文武同日遇害的时候,他正“独往青山”。
晚年的白居易回到洛阳养老,开始放飞自我,养了能歌善舞的家姬,纵情歌舞,诗酒唱和,写下《醉吟先生传》:“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其中两个极喜爱的家姬,擅歌的樊素,擅舞的小蛮,也因他的诗歌而留名史书:“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后人所说的“樱桃小口”、“杨柳细腰”和“小蛮腰”,都是源于此。
68岁时的一次中风,让白居易饱尝了年老体衰的愁苦,眼见自己风烛残年,樊素等还年轻,不忍留在身边耽误她们的青春,忍痛割爱,遣送了她们回乡去嫁人。六年后,留下三千多篇诗文的“诗王”安然离世,由生前最欣赏的李商隐为他做了墓志铭,唐宣宗也作诗凭吊:“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可谓一世圆满。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九任皇帝、宦官专权、两党纷争,都能置身事外,不死磕,也不妥协,只与自我达成和解,在能力范围里,兼济天下,造福百姓;能力不及,就过好自己的生活。如何跟自己相处好,是人生重大课题,这个课题,白居易的解答,也像他当年科试一样,堪称范例。
作者:一湖
转自: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