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要知道你在自动模式下的大脑活动,请看下一行:
T . T
看了上面一行,你会迅速判断出它是一个类似哭的表情。而这判断是无意识的活动,而且对你来说毫不费劲,一切都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很棒,下面请看下面的问题:
24×17=?
这是书中的原例,看到这个问题你会立刻知道这是一道乘法题,然后可能会拿出笔纸计算。也许你也不需要动手,靠脑力就能得出,但是除非你以前背过,不然我相信你算出这道题也至少得那么个几秒吧。而这个过程中,你的大脑已经在开始刻意的,有序的进行工作了。
以上的两个例子阐释了系统1与系统2的不同。那么,什么是系统1和系统2呢?文中作者为了减少阅读负担,特意将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替换为系统已和系统2,方便读者阅读。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
系统1:它在日常生活中运行时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的状态,同时它无法关闭。
系统2:它会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计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一般情况下它是处于关闭状态。
如第一个例子:T.T 当你看到这个符号时你会快速反应出它是一个哭的表情,你也可能在很多场合用过这个表情。但是,有人会问,我又看了遍,然后将它理解为T点T三个符号。那么恭喜你,这个时候当你去再看一遍拆开理解它时,你已经调动了系统2。这就是思维的奇妙。
倘若你还没没弄明白,请看下图;
当你看到某件事物时,系统1会对其产生印象、感觉、倾向,然后进行快速的判断,最后做出决定。而这个过程往往非常快速,你根本无法察觉到,就像例子一一样。而当你的判断遇到“阻碍”时,你就会自然而然将对此事物的印象、感觉、倾向传递给系统2,在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在某些情况无法支持,比如极端疲惫时)将其转换为信念,态度,意图,从而传回系统1,然后进行判断。(而这些信念,态度,意图会储存于系统一中的记忆库,为其下次做判断进行支援)。这就是两个系统间的基本关联。
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是一本关于社会思想的书,其被人誉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并称为具有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而作者本人在其心理学中的研究也让其获得了诺贝尔奖。笔者在拜读此书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的智慧以及其富有逻辑的论述。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笔者只读了前三部分,因为从第四部分开始涉及到经济学的知识了,笔者因自身水平有限决定以后对那块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后再慢慢品读。在前三部分,作者主要讲了人的大脑在判断时所制定的决策,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其大脑自身的局限性,在这其中系统1和系统2所扮演的角色。就前三部分笔者的笔记就写了足足三张A3纸,如果全写上去文章会很长,也不方便大家的记忆。所以按照笔者的习惯,我会将文中的关键论点关键词汇以列表式的形式呈现,便于大家记忆。
1.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眼看到这个的图时的视觉反应是下面一根长,然后瞬间觉得不对劲,经过判断后认为两根直线是一样长的。没错,它们是一样长的。但为什么你会有这种反应呢?也许你的判断时间就一秒,然而在这一秒中你的大脑经过了系统一然后经过系统二最后得出答案。显然,你的系统一判断出错了,然后通过系统二的调控进行了修正。不是所有错觉都是视觉上的,还有思维方面的,我们将这类现象统称为认知偏误。而造成这个的原因是系统1太过勤快,它在不停的自动运行,并且无法关闭,而系统2是很懒的,它是不会时刻保持警惕状态进行判断的,所以一开始判断上图你我都出错了。
那有没有规避这种认知错误的方法?有。作者给的建议是,增加自身判断高风险的事情,在你认为会出现重大错误的场景中,不断调动系统2,避免系统1的错误。然而这只能规避,没有人会避免所有的认知偏误,因为系统2不可能随时运转,是的,它很懒,喜欢躲在后面。
2.心流(flow):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的集中起来,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记事件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而这种状态所带来的愉悦感,被称为“最优体验”。很简单的例子,你打游戏打的忘记时间忘记自己,完全沉浸进去了,这时心流就产生了。系统2对注意力的集中是需要努力的(因为它很懒),同时很多时候你的注意力是被分散的,比如你边走边遛狗边打电话。而心流状态则是你的系统2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对一个任务的关注。
3.系统2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它的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者改变其他想法。球拍和球共花了10.1元,球拍比球贵10元,问球多少钱? 所以在这里,系统2就对系统1进行了监督和控制,这样你的答案就不会是0.1元了。
4.联想激活和联想的连贯性:请看这两个词——香蕉 呕吐 。相信在刚才一两秒里你脑中浮现了一些不愉快的图像和记忆,你的眉头微微皱了下,露出了厌恶的表情。没错,你的大脑会不由自主的将香蕉和呕吐两个词联系起来,暂时为两者建立了因果关系,认为是香蕉引起了不适。这就是大脑的自然反应。事物在你的大脑中唤起的想法激发出许多其他想法,而且这些联想的行为在你的大脑中迅速扩展开来。这就是联想(被)激活。
而引发联想的词也会引发情感,你的面部表情和其他生理身体反应,而这些还会反过来强化相应的概念。所有这些都是瞬间发生的,形成一种认识、情感和生理反应的自我强化模式,这种模式变化多样又能形成一个整体,被称为联想的连贯性。联想,是属于系统1的运行机制。
5.当系统1遇到”麻烦“时,就会需要系统2的帮助,那这个”麻烦“要到什么个度呢?在书中,这个度叫做认知放松度。
就像一开始的乘法题,它造成了你潜在的紧张感,让你的思维调动起了系统2来进行判断。
6.曝光效应:重复能引发放松状态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广告商喜欢干的事,一遍一遍的重复广告),重复某种刺激最终带来的轻微情感波动变化。(又称多看效应,指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平凡,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的现象)而在此期间系统2根本无法意识到。积极情感和系统1的认知放松之间存在着莫大的联系,认知放松与愉快的感觉互为因果。
7.常态理论:你今天在电影院看到十多年没见老王了,非常的惊讶,而且非常高兴。然后过了几天你在歌剧院又偶遇了他,这个时候你也会惊讶也会高兴,但那个度远远没有第一次高了。其实两件事互不相干,都是极小概率事件,照理说你的心境应该是一样的,然而却没有这样,这就是常态理论——某件事之所以看上去正常是因为它重复了之前的情节,记忆中的这些情节相互连接,对这件事做出了解释。第二次非正常事件会提取你对第一次时间的记忆,两件事联系起来就似乎合乎逻辑了。而这个例子的逻辑变为:你偶遇老王是合乎情理的。
8.眼见即为事实:某段时间说某品牌手机充电时爆炸了,然后大家都很是担忧,那段时间那个品牌的手机销量直线下滑。这就是一个眼见即为事实的例子。我们的系统1想象力丰富,又勤快,很容易将某件特殊的事(其实之前和之后那品牌手机再也没有充电爆炸的事件了)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连贯的场景——这就是系统1的癖好,追求连贯性,而不是完整性和真实性。系统1会将所有它知道的事情全部连接起来,囊括进一个连贯的思维模式,形成一个故事。然而越是连贯性强你的认识轻松度就越高,达到认识放松状态你的心态心情会舒畅,再而导致你对此事的信心更足。往往这个时候的直觉是最致命的,因为它并不是真实的。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调动系统2出来”管管“呢,此时因为认知放松系统1已经完全信心爆棚,再者系统2太懒惰了,没有系统1的呼唤它是不愿意出来的。
9.启发法: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我们总是很难快速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此时系统1就会找一个相关的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原来的问题更容易作答。这就叫启发法,用简单的问题代替难得问题,也叫替代。特别提示下,启发法不是一个方法,是一个现象,它有好有坏。 目标问题:就是你想要做出的评估问题。 启发式问题:就是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那个更简单的问题。你在水果店问老板,这个杨梅甜不甜。老板说,这是东魁杨梅,你看它又大又红,今天早上刚到的货,当然甜。然后你就很高兴的买了。大家应该发现了,在这里目标问题是杨梅甜不甜,按理说回答的依据是尝过了后说甜才是目标答案。但是老板却从品种,外形,新鲜度三方去回答,这就是启发式答案,千万别理解成偷换概念,只是杨梅甜不甜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除非顾客自己吃(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个问题就不应该有,因为味觉是自己的),所以老板就潜意识换了个更简单的问题来作答:它是东魁的,外形很红又大,而且很新鲜。而有意思的是,顾客毫不怀疑得将这个回答作为了目标答案。
生活中启发法无时不刻在我们周围出现:隔壁老王是不是腰不好?是啊,看他走路姿势不对劲;今年欧洲杯法国能夺冠吗?那肯定,因为它们主场作战,而且前锋状态好前面几场都有进球;这所大学教育水平很高吧?没错,很多名人都是从这走出来的......而启发法也衍生出了很多类别:情感启发法(人们用好恶决定他们的世界观)、可得性启发(从回忆问题实例的轻松程度判断,如之前手机爆炸的例子)、光环效应(对某人的喜爱或讨厌决定对某人某事的评价)等等,即使是之前介绍的眼见为实,都有涉及到启发法。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就不多写了,启发法是作者着重讨论的问题,文中有很多有趣的案例和实验,真心推荐大家去看看。
10.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系统1在进行,你毫无知觉),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比如一开始从高速公路开车回到公路,你自己降速了但感觉车开的还是很快,这是锚定点的影响,你无法快速从充分的高锚定值调整过来。究其原因,是系统2的调整不及。
11.效用层叠:是一连串自持时间,它可能开始于对相对次要甚至不存在的事件的媒体报道,然后会引起公众恐慌和大规模的政府行动。总的来说就是对一件次要时间进行报道,引起公众效应。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那年禽流感板蓝根卖断货事件,这就是效用层叠。
12.后见之明:大家经常会发现身边有这么个现象。如果一件事被某个人预测准了(特别是球赛),那那个人便会夸大自己此前做出预测的可能性,如果他预测的是没有发生,则他会错误的回忆说自己当初便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人们不仅会高估自己最初的预测,还会高估其他人的预测。这就是后见之明,这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马后炮,而是通过真实实验得出的结论。原因是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人便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会议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
零零散散,我将我认为最重要的十二个点罗列给了大家,配上一些例子,希望能让大家理解起来不难。这本书看完后我深深被作者所折服,其实针对我写的每个点作者都进行了很深入的探讨,并且将很多点都连接了起来,最终回归到系统1与系统2的性格,逻辑即为清晰。我对此书的理解真当是冰山一角。一本好书是具有气质的,让你想把书中的每一个字都给记住,这本书读完后学到了很多东西,而记住多少,则要从今后的实践中验证吧。
感谢作者这一周给我带来的这场思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