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无德,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在商朝的朝堂之上涌现了一批为国尽忠之人,其中就包括“商末三仁”。
微子去之,箕子为奴,比干谏而死之。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节选

根据史书记载,三仁即“微子启、箕子、比干”,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比干是商纣王的王叔,至于箕子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他与纣王的确切关系,只是说他们是亲戚。他们三人在朝堂之上分别居于要职,比干官少师(丞相),箕子官太师,微子为卿士,在商朝末年三人曾多次劝谏纣王,最后三个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
周朝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
微子启,姓子,名启,商纣王即位之后,将微子启封于微地(今山西潞城),这也是后世称他为微子启的原因。史书上关于微子启的身世有两种记载:第一,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同母哥哥;第二,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异母哥哥。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也。——《吕氏春秋》节选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史记·殷本纪》节选
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他一共有兄弟三人,老大子启,老二中衍,老三受德(商纣王),他们的母亲在生子启和中衍时还不是正妃,生受德时被立为正妃。根据史书记载,帝乙准备立长子子启为太子,但是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子启没有资格成为继承人,才有了《史记》中的记载。

商纣王即位之后,封子启于微建立微国。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无德,作为王室的子启不能坐看商朝的百年基业毁在纣王手里,于是他多次亲谏纣王,无奈纣王不听他的,于是他一气之下便离开了商纣王。
今诚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史记·宋世家》节选
武王伐纣之时,微子启坦露上身用绳子把自己绑着,带着祭器,左手牵着羊,右手执长矛,跪在地上面见武王,他向武王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武王非常感动,亲自给他解开身上的绳子,并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周成王封子启在商朝发源地建立宋国,子启便是宋国的始祖。子启死后,葬身在微山岛微子墓,建有微子祠,他的弟弟中衍继承爵位。
朝鲜开国国君——箕子
箕子,名胥余,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纣王的王叔。商朝末年,箕子官至太师,他见纣王吃饭用象牙做的筷子,觉得纣王非常奢侈,他认为现在用象牙做的筷子,为了配这双筷子,必然要使用玉做的杯子,并且会越来越奢侈,他屡次进谏纣王,但是纣王不听。
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荀子》节选
箕子见商朝百年江山将毁于纣王的手中,心如刀割,于是他割发装疯,每日吟唱“箕子操”曲用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与不满,纣王见状,以为箕子真的疯了,就把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

武王伐纣后,纣王兵败牧野,商朝灭亡。箕子趁乱逃离王城,在箕山(今棋子山)隐居,在隐居的日子里,箕子沉醉于研究阴阳五行。
求贤若渴的周武王来到箕山希望箕子能出山辅佐他,箕子向武王讲述了夏禹时期流传的《洪范九畴》,武王听后非常钦佩,但箕子拒绝了武王。
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尚书》节选
武王离开之后,箕子担心他还会再回来,于是他决定离开箕山,另觅他处。箕子一行从今胶州湾渡海,来到了朝鲜,在朝鲜建立了箕子侯国,箕子在朝鲜把故国的文化进行了传播。

后来武王知道了箕子在朝鲜,就派人到朝鲜封箕子为朝鲜的国君,并邀请他回到故土。箕子回到故土,见到原本繁荣的商朝王都已经变成废墟,触景生情,箕子做了一首《麦秀歌》用来感叹当年的繁华不再。
亘古忠臣——比干
很多人都以为比干只是小说中存在的人物,其实不然,在我国很多古典文献中都有关于比干的记载。那么历史上的比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历史上确有比干的存在,他是纣王的叔叔,孔子把他称作商朝“三仁”之一。

商纣王即位后,迅速扩张领土,初期使得很多周边部落臣服。后来,纣王决定攻打一个实力强劲的大国“徐夷”,经过长达几年的征战,终于将徐夷打败,正所谓“歼敌一千,自损八百”,在这几年的交战中,商朝自身的国力也遭到了巨大的损耗。于是,比干与其他大臣建议纣王修养生息,之后再图谋发展,纣王不听。
就在这时,周起兵造反,决定兴兵伐周。纣王让比干守王城朝歌,出征期间,比干多次劝谏纣王撤军,最终纣王以慢军之罪诛杀比干。后来,商周对阵牧野,史称“牧野之战”,纣王打败,回城后,自焚于摘星楼。
比干被杀之后,他的儿子坚逃到“林谷”,商纣王死后,周武王灭商,武王听闻比干死谏的事迹之后,非常感动。武王派人寻找比干的儿子,并给比干的儿子赐姓“林”,为了安抚人心,武王为比干建造陵墓。

到了北魏时期,孝文帝在比干墓旁边立了比干庙,比干庙至今还在今河南省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