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会有一些比较冷门的观察结论,比如我认为看一个餐馆或者车站应该以厕所的清洁程度,而看一个公司或部门最应该看的是开会这件事。
很多人喜欢大谈特谈企业文化,可是企业文化就如同大学的那些校训,一般虽然写的逼格极高,可是都普遍让人记不住,比古文还难记忆,再者似乎很难让人有感同身受的使命感。
可是如果想了解一个公司或部门,那开会就是最好的途径,没有之一。
1.我从不参加公司的招聘宣讲会!
大学毕业的招聘会,我参加了很多公司的招聘,也拿到很多的offer,可是我却从来不参加招聘公司的宣讲会。通常都是让同学代投简历,自己在寝室打游戏睡觉,有了面试机会再去面试。
同学们认为宣讲会可以了解一个公司,宣讲期间一些互动可以给自己压力的招聘加分,可我觉得这简直是一厢情愿。宣讲会一般都是放一段PPT或者是视频,基本都是用溢美之词自卖自夸,能看出什么企业文化?我个人的做法是面试之前百度一下。**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这话不错,从百度上可以看到公司的官方简介,还可以看到公司的负面新闻,甚至是薪资水平,没必要浪费时间看宣讲。
当然,如果你去了宣讲,也可以仔细观察。比如PPT内容,宣讲人的言辞,公司的一些数据等等,可以留心一下。我非常厌恶那些用词极端肯定,内容“画大饼”的宣讲,这无意就流露出公司的轻浮。
2.大会小会不断,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以前常常喜欢说一句话:国民党税多,**党会多,调侃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的现状。
我遇到过公司开会比较多的,每周开部门会议,有个什么都开个会讨论一下,然后拉上一大帮人吵吵闹闹,半天没有结果。回去又要抓着写个劳什子会议纪要,明明开会的内容比散文还散,散文至少形散神不散,可这会议形散神更散,还极度考验膀胱的忍耐度。有些会议甚至规定,强制性必须参加,然而你去了发现根本没有你的事,心想着一堆事情又要加班来做了,沮丧无比。
这样的公司不在少数,这基本上是在浪费生命,也侧面反映出公司的效率低下,领导层面或者业务层面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不足。
3.会议的安排,参会者的态度,是公司的脸面!
父辈们从小告诉我,一个人的字就是一个人的脸面,字写得好就如同脸上有光,字写的差就好像脸上有块脏东西。奈何我的字越写越歪,只能盼着少写字,不让别人发现。
其实,开会的安排和参会者的态度也是一个公司或者部门的脸面。你作为代表张罗会议,参加会议,你就代表了你所属的公司或者部门,就好比芮成钢代表亚洲一样。
首先是开会的安排。一切提前应该做好的事项都必须提前做好:确定参会人员,提前发邮件通知对方,重大的会议甚至提前一天短信通知对方,确定会议场所,预定会议室,开会前调试好设备,准备茶水(如果有需要),等等。这些细节有时候真的可以决定成败,也能给与会者留下好印象,说不定这就给合作之类的事宜加分。
再者,参会者的态度。我个人最讨厌迟到不守时,开会手机铃声不断。可惜这类人还不少。如果遇到这类人心下立刻会减分,因为会给人一种不尊重的感觉。
上市公司的股东会其实也是投资者可以参与的会议,没有很多的机会调研上市公司,可以去股东大会观察观察上市公司。或许对于上市公司和管理层会有更直观的了解。
4.会议的正确打开方式?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反对开会,有需要还是开会解决。
说下我现在公司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公司规定每月必须开例会,至少每周一次,我们部门领导就开了一次,然后再也不开了,让各个条线经理写个工作内容发邮件给助理汇总,然后作为会议纪要发给管理部门。虽然这有点阳奉阴违,可是我觉得很好,完全不浪费时间,又梳理了工作。
平时一般都是邮件沟通,或者内部聊天软件(类似QQ),实在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再开会。即便是开会也就一二个人参加,大家迅速把问题说清楚,暂时待定无法解决或者需要会后确认的就记下来,最后留个会议纪要,写清楚问题,然后散会。我参加过上级集团的会议,觉得与我们关系不大,就和集团沟通走了。
我个人觉得职场最应该体现的精神内核是效率,简洁明了,短小平快。一旦机构臃肿,文化散漫,形式大于内容,就是危机的前兆。而企业的这些通常都可以在会议上得到展现。想要了解公司,和他们开个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