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我还是想不到一个好的名字,如果说“品《三国》”,我这无名小辈,何以说的“品”这个字,“读《三国》有感”又难免觉得落于俗套,心中不喜;“看《三国》感悟”这还真是一个即俗又无趣的名字。果然没有诸葛之智,周郎之才,司马之资啊,索性题名还是容我稍后再想吧。写之前,还是要提出几个疑问的……
1.为什么突然想起来写《三国演义》的人物注解?
这可是个大工程,我当然知道,但我也并不打算全部都写啊,笔者之智,仅能容下脑袋里喜欢的那几位英雄。足智多谋而近妖的诸葛亮;天资纵横习音律的周公瑾;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司马懿;乱世奸雄负天下的曹孟德;卑微屈膝求天下的刘皇叔;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二哥;……
如此之人太多太多,如何一一揭晓的完,让笔者写品《三国》感悟,想来还是没有那个资格的,但不写,手痒痒,所以写的人物皆是根据《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莫雷特,如果觉得笔者写的不行,您可以提出建议、说出感悟,笔者视情况接受,因为,笔者看的是笔者的感受,您读的,是您的感受。
之所以写的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很多人也看的明白《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先生的小说,《三国志》则是正史,切勿混淆,如果,有客来与笔者讨论《三国演义》的故事,笔者欢迎,如果想谈论《三国志》的历史,建议您去和史学家谈,笔者自认为还不够这个资格。
说到这,废话说了一大堆,好像仍没有说道为什么要给《三国演义》写人物注,那很简单,笔者喜欢,笔者愿意,笔者想写,笔者最近中了三国的毒。如有异者,笔者建议您读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或者去看一下94年版本的《三国演义》,就是他们,给了我这个冲动。
看到一些英雄,当真值得学习,笔者自知腹无经纶,但还是想写下用来供自己学习。
2.能写多少人物注?
这我还没有想过,毕竟这可能要我想起一个写一个,但我尽量写出那些侠肝义胆的壮士,忠心为国的谋士,以及勇猛无比的英雄,至于能有多少,全凭天定。
3.写到什么时候?
这我就更不知道了,可能我这几天会写的比较勤,但以后能写多少,还是听天由命吧,想起来了,或者榆木脑袋里冒出什么文采的时候,自然会奉上一篇。
4.看《三国演义》是什么感受?
这个,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你会为乱世奸雄曹操而感叹,这个自私却又惜才的真奸雄。会为智已近妖的诸葛亮而惋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武侯,因没能复兴汉室抱憾而终的人臣而痛惜。你会为继承丞相遗命的姜伯约却落得身死而抱憾,跟随丞相几出祁山,九征中原,却因蜀汉后主阿斗畏魏降晋,终没达成遗愿而伤痛。
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可能就是怕读完之后不吐不快而遗憾,所以,笔者愚昧,先吐为快,最后,就用人物注,来以此篇命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