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问我归何处
北京,五月的天空,难得这样明澈,久违的蓝天,真的还有白云在,而且还真的是飘逸的那种。如果,这时还宅在家里,就辜负蓝天了……
出行,妹妹开车带我们直奔北京西郊的香山,那里也是我很期待的,遗憾,在北京出行,总有定法不法的时候,因为时间赶得紧,还是改道去了植物园,有了和作家曹雪芹故园邂逅的机缘。
我总是说不清自己,置身于园中,又有一次被绿色淹没的感觉,周遭的绿色,尽染,染透了所有人连同我自己,如果,不被这绿色震撼,如果,不被这绿意撩拨,那就辜负苍天下的绿海了……
我一路走,一路举着手机拍照,只想留下园中所有的绿意,无奈,屏太小,景真多。直到走进曹雪芹故园,我把举起的手机放下了,再也不敢“随意囊尽”,只是站在故园门口,静立,把满脑子的绿意暂且存盘,收藏,眼睛在“黄叶村”门前拼命地搜寻,忍不住站在那里,举起手机,“咔嚓”一声响过之后,我并不想离开,明知里面会有好多曹雪芹的脚印,但此刻的脚下,是漫漫历史长河,清波滔涌,实难跨越!
古朴低矮的青砖青瓦的几间房子,古红色窗棂,怎么看,都有作家家族的衰败史和他本人落魄后的飘零感;就连院中斑痕伤累的古树,在生机的五月,在树木绿意泛滥的季节,都还是嫩叶疏落,是冷萧萧的凄凉。
我心中的竹子总是翠青翠青的记忆,而故居里的竹子颠覆了我存固已久的记忆。它是黄黄绿绿的,仿佛这里的竹才是本身的原色。这里,矮墙边,同样的衰楚凉寒,我的心一下子觉得寒凉。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进院落,落叶阶庭,凄酸寒楚,破败冷寂,孤痛凝霜。曹雪芹当年,是如何让自己那颗富傲的心冷却下来,著就了《红楼梦》?为后人留下豪贵的贵族生活,大观园的对饮酣畅;留下那么多凄寒彻骨,命运悲酸的人物形象。书中那些把酒对月,吟诗对令的朝暮,不知是他的怀恋,还是一种揭露和批判……
依稀记得,十几岁读《红楼梦》时,纯是窃读,一是因为它当时属于禁书,被姥姥藏在那口旧柜子里,二是家长不让读,姥姥跟我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至于为什么有这“三不看”,姥姥当年告诉过我,可惜我的记忆年久失修,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偷读《红楼梦》,总是在后园中的玉米地里,夏天,那里潮热,蚊虫叮咬,都忍着,一直到太阳落西,天边总是有火烧云一个劲儿地“烧”,烧得我再也看不见文字了,才肯走出那片玉米地,直弄得浑身湿汗,潮痒难耐,也只有放下《红楼梦》,才有理智去理会这些罢了。
那时读《红楼梦》,只是特别喜欢书中的诗,大观园里临风对月,把盏吟诗的情景,总是要反复读过的。而今,走近作家,仿佛那本书更加成为我阅读的“远方”了……
难寻作者本心,可能是所有读者的困顿,而我却是格外纠结:“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佩环之铿锵……”
现在故居庭院,树古竹青,低房青瓦,也只有《红楼梦》中的这句诗,我还能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