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初稿,11.8修改)
作为一名学习者,不论是在哪一种场域里听课,都极为期待最后能够有评委或是教研员进行现场点评,尤其是参赛课凝聚了集体的智慧,经过了反复推敲、层层选拔,最后才有机会在赛场上呈现出来。到现场听课,可以感受到真实的课堂氛围,感受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实践与突破。但是,如何认识这些课例,从中应该吸取什么,反思什么,摒弃什么,在真实的教学中应该要改进什么,的确需要教研员、专家的指导,因为他们长期根植于一线,有的就是一位优秀的学科教师,它们着力研究,既有理论的积累,也有对实践的关照,往往能够拨云见雾为教师给出具体的教学指导。
所以,尤为珍惜每一次现场听课,尤其是集中的赛课。前段时间连续两天听了区级小学语文教师骨干场、青年场的片段课赛课。每场结束之后,两位语文教研员都进行了现场评课,使我收益良多,尽管我也有自己的评判,但是听了他们的评课,还有评委们的集体评分,就为我提供了思考的多种视角,这些思考汇集在一起,慢慢理解、消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段教学的认知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对以后看课、评课、做课就会有基本的判断。
深刻感受到,听“评课”能够让听课本身的效能增值。
听“评课”要注意些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三听两记一反思”。
“三听”指的是——
一听理念。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教研员、专家的评课都会把握教学理念这根指挥棒,这是一堂课的定位,方向对了,好课就有了基本的底色。尽管老师日常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更新教学理念,但是,结合现场真实的课例谈理念,能够帮助我们缩短从理念到实践的距离,知道在具体的课例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的落实教学理念。
二听观点。这次语文赛课两位教研员的评课观点都很清晰。在骨干场的评课中,一位教研员从“突破”与“突围”说起,谈了三点思考,一是单元和单篇;二是设计与设限;三是思考与思维。还提出了两个希望,一是要扎扎实实教语文;二是要真真切切教语文。另一位教研员首先讲了“三个一”:一个骨干教师的界定;一个教学研究的故事;一个常规视导的习惯。然后针对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讲了四点思考:一是做教材研读的先行者;二是做课改理念的先行者;三是做名师课例的审视者;四是做常规课堂的反思者。他们的评课观点清晰,并借助现场课例进行阐述,很有指导意义。
三听表达。可以从整体上关注评课的框架、板块;从内容上体会讲者是如何将观点讲清楚的,例举了哪些课例以及对它们的评析;从体态上观察表情、姿势、手势等,体会讲者的情绪情感;注意他们说话的语气和语调,捕捉关键词和重要信息等等。
“二记”指的是——
一记关键;用心倾听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认为重要的观点、关键提示,对某些非常重要或是自己认同的内容画上一些记号,便于复盘,还可以录音反复听,在听课现场,看到有的老师及时将录音转化成了文字,方便自己再学习,真是有心人。
二记启发。可以从理念、观点、表达等方面谈收获写启发,比如自己得到某些观点的新认知、再强化,可以打上着重号,写上自己的感悟;还可以是自己的疑问、待查找的信息,比如在评课中我听到了“表现性学习”“教学评一体化”这些词在理解还不够,就打了一个问好,待后再进一步了解。
“一反思”指的是——
结合自己的听课思考和听“评课”获得的启发,比照自己的教学,可以从微观的某一个课例,也可以从宏观的课堂教学理念理性分析,在日常的教学中哪些方面与自己的落实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以后该如何改进,这才是听课的终极意义。
这里的反思不是简单的想一想,记一记,而是以行文的方式进行记录,人的短暂思考容易遗忘,用文字记录下来,就能强化印象,形成长久的记忆,促使自己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的改善与突破。
来听课的老师不少,但下午听完了课,没有听评课,一些老师就离开了,觉得有些遗憾。就算我们听了课,但是我们如何认识、理解这些课,我们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是正确的吗?我们认为存在的问题又是“问题”吗?真的需要更专业的同行给我们做更专业的指导。
所以说,听课,一定要听“评课”。在日常一线的教研中,评课一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另一个视角说,也希望任何一个专业机构组织赛课、研课、展示课,也要安排教研员、专家进行现场评课,围绕课例进行针对性的评议指导,不论是对听课还是执教的老师,更具专业引领的价值。
一位教研员在评课中说:“我还需要学习,因为我生怕落后,我仍旧很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对于名师我会理性判断,因为我会从教育的本质、从教学的根源上厘清概念,不断读课标、读教材。”已有专业立身,还在如此精进。
“学高为师”,教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学习,应该学习什么,在资源丰富的时代,很多老师参加各种名师团队,参与各种教学研讨,在不同的APP阅读,但作为教师,最应该学习、钻研、琢磨、思考的是自己的课堂。
是的,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就在课堂,打开自己的认知视角,让自己的课堂站在更多优秀的同行、教研员、专家的肩膀上成长,从研究课堂细节开始,从完善自己的课堂开始。尚能如此,这是坐在我们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也是好教育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