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多数思想来源于网络大牛的文章,在此处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用 认知生物学的粗浅知识模型,重新加工创造一遍,望各位谨慎参阅;
为什么只看书不践行,会引来自我的否定,以及对读书的否定,就像那句流行语描述的,“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看书的书多了,可能会带来了幻觉,以为自己懂得很多道理,实际上那些道理只是在记忆中留下轻轻地描摹痕迹,大部分暂时见记住的内容很快会被时间堙没抚平 。
践行 是什么意思, 有哪些类型的践行,
比如,看了一段很妙的描写,却不能在自己的生活场景中应用; 读了一段很有力量的思想,却忘之脑后,生活依旧,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只是依稀记得有那么回事,但是那些思想与自己的生活处在不同的时空里,无法产生交汇;。
践行对人的神经网络 可能产生了哪些作用
1. 在人的神经网络的层面构成了一个 从 输入 到 输出 再到 输入(反馈) 的基本回路,如果一个思想经过这样的过程写入大脑,想要忘记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用行为心理学的原理仔细分析下这个过程的每个环节。 影响输入效果的是动机,如果学习的动力十分强烈,那么输入的内容在大脑中的印记就会更加深刻,我们拿计算机固件做个比较贴切但不太容易理解的类比,在计算机中存储部件RAM,ROM,Flash,Cache等等,通常写入数据到易失存储RAM,只需要正常的计算机内部电压大概1.5V,但是要烧写固件ROM/Flash则需要特殊的设备以5V写入,类似的当我们动机强烈情绪很高,就相当于拉高了大脑神经网络的烧写电压,把摄入大脑的信息的电压 调制到 足够强度,一次能基本烧写且不易失;
我们再大概想象下,输出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这里暂且以 输出文章 为例。
输出之前,我们要把输入的思想知识,与个体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并整理,比如我们读到一句话、一个陈述,“谈资实际上是凝结在一个人身上的文化资本的体现”,我们要拆解这句话里面的概念 --- 谈资、文化、文化资本、人等概念是什么意思,凝结 - 这个动作 又是什么意思,然后把概念放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中(生活体验:人肉身 从外部与内部通过感官摄入大脑的无限多信息),辨识出大脑中的哪些信息 属于 这些概念,这第一步就是 概念对接,把作者与读者 的思考 聚焦到 同一批事物上,这样一句简单的知识思想传达给大脑前,只是大约50Bytes的信息(当然这一行字呈现给读者眼前的视觉信息量也还是不止50Bytes的) ,现在在大脑中却以一种 “活” 的形式存在了,这个活的存在可不简单,包含大量的脑图像、声音、触觉等等感官信息、抽象概念与概念的运算,与初始输入信息相比不知道要多多少倍,然后大脑里的活的思考对象,经过一翻运算活动 --- 有限归纳(在阅读间隙的短促时间内,我们通常只是做有限归纳,缜密的逻辑思维 会 拖慢阅读速度),得出与初始的输入接近的结果,我们基本赞成这句话,但是大脑的运算现场 还有驻留着大量的鲜活对象,思维已经启动,好奇心或者其他动机,会驱动思维继续进行下去,这时因每个人的心智倾向,思维向很多维度扩展,或提升抽象层次。
输出的主线条,大体上就是 把思维活动的主要内容 记录下来,同时还可能会连接 读者的需求,对内容和形式的细节 做很多 适配,
再来看第三个步骤 - 反馈 (假设我们总是获得正面反馈), 这个反馈 再次调动了情绪与动机,对这个行为本身的感受,写入大脑,从而形成了 行为与心理的正向叠加循环。
这3个步骤,大量的信息 在大脑中反复演绎、运算,
一片思想逻辑 有没有必要践行, 如何践行?
当然,相对于无限的真理,生命极为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对读到的每个内容都去践行,只可能择其适者而行之。对知识与个人成长、幸福的相关性与可践行性 做 标识,以及排序,留意那些有潜在价值的知识,以开放心态去了解,凭个人兴趣或深入或粗浅地读,对人生密切相关的知识,比如“活法”“干法”,就要立即执行,无论刚开始做得多差,也要持续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