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在5月份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心理知识大赛,一等奖的证书是昨天寄到的,女儿很开心。
老公两手拿着证书,对女儿说:乖,你咋又“偷偷地”拿回一个证书,你应该给证书拍个照发给纪琼院长,让院长看看,自己学生的女儿小小年纪就走向了心理学的道路,并且还获此殊荣,你真是有学心理学的天赋,院长肯定会为你开心的。
闺女半开玩笑地说:我不只是院长学生的女儿,其实我也是院长的学生,只不过没妈妈段位高。
我接话:是啊闺女,院长的鬼谷智慧营和实操班你都上过了,就等着上导师班了,咱俩在家是母女,在心时代变成师姐师妹了。
闺女被这种氛围感染着,开始吧拉吧拉说起自己的“心理学生活化”日常。
闺女说宿舍里有一名贫困生叫安,安平时和她说话最多,曾有一次,安说感觉其他四名女生在孤立她。
我问闺女咋处理的。
闺女:“我就问她是不是感觉心理挺不舒服的(重视对方的感受)。然后我又问她,发生了啥事让她有这种感觉。再然后,我站在第三方说了说我的感觉,没有觉得她们孤立她,只是她们有时聊的话题她插不上话。最后我又问安一个话题,在她们几个聊天时,你愿意加入吗?安说她不愿意。如果咱主动参与她们的话题,她们排斥吗?安说不排斥。我就告诉她,有时候不是世界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抛弃了这个世界”。
安还告诉闺女她去学校的心理咨询门诊咨询过。
闺女说:“如果你有时候需要倾诉啥的,可以找老师,如果你觉得问题比较严重,对你造成了困扰,你可以向咱妈求助,咱妈的水平肯定比咱学校老师强,而且咱妈身边认识的很多心理学大佬”。(她们几个室友谈到爸爸妈妈都喜欢“咱”。)
闺女很少当面夸我,原来在偷偷夸呢,不知不觉中,不到三年的心理学生活化的学习,我已活成了女儿佩服的样子。
闺女和我们聊着与安的点点滴滴,我和老公又和闺女探讨如何多关爱安,又不让安觉得是在同情她。比如带了好吃的可以告诉她,我这次带的xx,觉得比上一次好吃,你帮我确认一下看咱俩感觉是否一样。
当然,通过闺女的聊天,能感觉安在宿舍里最信任的就是闺女。原来在父母面前有些任性的闺女,在外面说话很过脑子,她知道说话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她懂得办事不能太自私,她清楚集体生活要收起自己的锋芒。她更明白,前提是自己要强大,要有资本,否则越懂事越容易被欺负。于是她成了宿舍里学习上的风向标,成了运动上的带头人,成了她们的知心姐姐。
每次看似随意的聊天都是大脑的碰撞,让我们彼此增长智慧,增进感情。愿在亲了关系中,每位家长会和孩子聊天,愿聊天成为陪伴中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