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一篇文章的好坏在于遣词造句和文笔的优美,实际上,文笔和写作技巧只能决定文章的外表,真正决定一篇文章,内涵的是文章的内在逻辑。
就像装饰一栋房子,不在于华丽的装饰材料,而在于布局合理和结构有序不乱,让别人一眼看上去很舒服,而不是各种炫目饰品地堆砌。
在拆书稿写作中,如何让我们的文章更有逻辑?
1.写拆书稿不是照抄书中和百度上的原文。
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先在网上查询这本书的大致意思,是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一本书,但是在写拆书稿的时候,是需要我们自己把一本书读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这本书,而不是照抄原文。
我们写拆书搞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一本书原先就像是一盘生牛肉,我们写出的拆书稿就是经过加工后的熟牛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盘熟牛肉端出来给读者,把书中难理解的语言转化成浅白好懂的语言。
2.那如何做才能写一篇文章更具有逻辑性
在提笔写作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通过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篇文章的内在关联,在写作之前向自己提“为什么”就是逼着自己思考,一定要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一系列的问题讲清楚。
3.在写文章中思维跳跃并不是好事
有人思维非常的活跃,写文章的时候喜欢“头上一句,脚下一句”,其实这就是一种自嗨式的写作,以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会知道,比如说:“今天晚上月亮很圆,我多吃了一个鸡腿。”
对于写作者来说:“可能是因为今天的月亮很圆,我心情很好,所以多吃了一个鸡腿”,但是他在写的时候一激动就会说今天晚上月亮很圆,我多吃了一个鸡腿,把:“我的心情很好”,这句话省略了,让读者去猜,结果读者就搞得一头雾水。
所以,我们在检查的拆书稿时一定要注意有没有出现思维跳跃的情况,看看前后句子是不是有关联性。
4.对一本书观点介绍的2种写法,框架法让文章更有逻辑
框架法,框架法就像是我们搭建一栋房子,先是有了钢筋水泥混凝土的主体框架,然后再往框架里砌砖头,一篇文章的框架也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分为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然后主体又细分为三小个部分的内容。用框架法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清晰,读起来不累。
账单法,账单法通俗点讲,就像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结账时打印出来的账单一样,所买的物品一样一样罗列在账单上,一般账单都很长,没有突出重点,如果一篇文章也是这样写,会让读者眼花缭乱,阅读体验非常不好。
5.如何提取书中的要点
一般一本书都有十万字左右,而一篇拆书稿只有3000多字,不可能在拆书稿里将书中的内容全部呈现,这就需要我们提取书中的要点。
提取书中的要点,刘主编在前面的课程中讲到核桃读书法、三栏笔记法和思维导图法。
6.用《断舍离》这本书讲解文章的逻辑
首先,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提出一个痛点话题,坡道部分引入的非常好。
第二段的衔接也非常棒,由痛点话题很自然的就转折到《断舍离》这本书。
第三段作者提出的问题太多,连续四个问题容易把读者搞晕,而且只提出问题,没有给出答案,有点像考试,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没有亲和力。
这段解释的都对,没有深入,会让读者没有头绪,读者可能要问为什么要拒绝不要的东西呢?舍弃多余的废物,也许有的废物具有纪念意义呢?也就是没有把一个观点讲透彻。
在这一段里,作者首先提出了三个观点,又提出了五个方法,容易把读者搞晕,所以宁愿给出那么多让读者不明白,不如集中精力讲好一条。
这一段作者总结了三种类型的人,做不到断舍离,跟前面的话连在一起显得很突兀。
下面的这句话是刘主编加上去的:“对大多数人来说,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断舍离,但有些人即使学了这种方法也还是做不到。”加上这个句子,就能将这段话与前后的内容很好的衔接起来,就像今晚的月亮很圆,我多吃了一个鸡腿一样的道理。
结尾的这两段话,写的很好,但是与前面提出的问题不相关,前后不呼应,如果算着是拔高的话,说教意味又太浓,缺乏亲和力。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内容,要想文章写的有逻辑性,在写作之前,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为什么书中的观点对读者有用?读者如何去做才能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