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郎将这个职务,最早是在秦朝被设置,后来到北宋时被废除,前后延续长达一千五百余年。在这个时间里,中郎将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其中,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这段时期,中郎将这个职务的含金量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其中这位卢植,不仅是刘备的老师,还是曹操早年最崇拜的偶像,他当时的官职,就是中郎将;后来卢植获罪被免,接管卢植军队的人,叫做董卓,其职位也是中郎将。
与此同时,在平定黄巾起义中,东汉帝国有两位名将表现最为亮眼,被称为是当时的帝国双璧,也是东汉军界资格和威望最高的两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皇莆嵩和朱儁,当时他们两个的职务,分别是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东汉末年的中郎将,已经可以说是东汉帝国军界的扛把子,其权力和地位不可谓不高。
当然,中郎将原本的职务,并没有这么大。在先秦时期,“中郎”只是作为君主的近侍被设置,其职能大体是管理皇帝的出行车驾、马匹并保卫君主、照顾起居等等,俸禄只有区区六百石。
等到了秦朝和西汉初期,中郎开始负责统管皇帝的侍卫,于是更名为中郎将,当时中郎将共分为五官、左、右三个官职,即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候的中郎将,级别依然不高,它就相当于是皇帝身边的侍卫首领。
再等到汉武帝时期,他为保卫皇宫的安全,特意设立了一支精锐的皇家禁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即羽林军。而这支军队的统领,被称为“羽林中郎将”。由此,中郎将才正式成为统管皇帝禁军的高级将领,俸禄也变成两千石,和地方各郡郡守相当。
后来汉平帝又将宫廷卫士正式命名为“虎贲郎”,他们的统领也就被称作“虎贲中郎将”。自此,中郎将也就由三个变成五个,即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和虎贲中郎将,主要负责统帅皇帝的侍卫和禁军,俸禄均为两千石。
等到东汉时期,中郎将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而普及的官职,其职能也从统率禁军变得更加宽泛,成为统兵的高级将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汉时期武将们的军衔和职务主要可分为三个级别:将军、中郎将、校尉,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上将、中将、少将。
由于当时将军职务都不常置,通常只有遇到大规模战争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武将们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就是中郎将。
也正因为此,等到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政府派出去镇压黄巾之乱的三军统帅,基本都是中郎将,由此中郎将一下子变得风光无限,其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直接可比肩高级将军。
不过,正所谓成也黄巾起义,败也黄巾起义,因为这场大叛乱,让很多将领获取到军功,所以各个将军职务被任命出来,比如后来皇甫嵩任被任命为左车骑将军,朱俊任被认命为右车骑将军。在这种背景下,中郎将的含金量自然下降了一个档次。
再后来,等到这些将军们都变成割据一方的军阀后,他们为笼络自己的得力手下,通常会任命他们为中郎将。
比如,袁绍手下的张郃、吕布手下的高顺、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孙策手下的周瑜等等,都曾被任命为中郎将。在这种背景下,中郎将不仅由中央官职变为地方官职,而且变得有些烂大街,其含金量自然又下降一个档次。
当然,这个时候的中郎将至少还有些价值,因为想得到它,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想得到中郎将一职的人,必须是这些割据一方军阀们手下最重要或最得力的人,相当于集团内部的二把手,否则它虽然变成地方官职,但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获取。
但是,等到军阀混战后期,有军功的人越来越多,将军都开始普及化,中郎将直接就沦为中级将领,不再担任军队统领。再等到三国形成后,中郎将已经完全成为一个虚衔,一点实际价值都没有,史书上都已很难看到它的名字。
一直到唐代,中郎将才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在正四品下,为高级武职。宋朝初年时,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来没多久被正式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