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本儿童心理学书籍和几篇文章。对教育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01 焦虑的根源在哪里
“ 其实,要是你问我,家长与孩子直接冲突的根源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是时间概念的冲突。家长们是以未来为导向的,关心的是如何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孩子们不是这个想法,他们活在当下,大部分的父母子女间的沟通应该都源于这个断层,一个享受着生活的每个瞬间,一个却关注往前走。“ ———《家庭的觉醒》
“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做到这些是多么不容易。物质不是问题了,所以要求也多了 - 吃饱算什么?孩子哪怕慢一点,心理都会着急,都会想说些难听的话。似乎不说,就没做到好父母应该做的,孩子就会出问题,就会“失败”。其实看看自己,不是长得很正常么?那些没做完的寒假作业,也没有变成鬼魅来找麻烦。
但是我们为什么还是这样反应呢?恐怕因为面对孩子,是面对未来。未来就是不确定,面对不确定就会恐惧,恐就希望抓住什么确定的东西,似乎好好写作业就是这样一个确定,似乎所谓的升学路径就是这样一个确定,因此这些事我们就分外上心。 但其实,这个链条的每一环,都值得质疑:面对不确定,恐惧就有用么?恐惧是真实的,还是幻象?所谓的确定,就是真的确定么?就算大家都在做,这些熙熙攘攘的人,就知道他们去向哪里么?但是我们不愿意面对这些问题,所以往往是机械的动作,梦游般前行。”
对孩子期待高,对自己要求也在拔高,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就是焦虑的根源。
02 出口在哪里
专注,也许是专注。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享受每一个瞬间,说起来容易,但是做到很难。我们脑子在一刻不停地转,有很多的声音和疑问,怎么能不计划呢,怎么能不看路呢?我在当下,谁想下一顿吃什么呢?
其实不是不想,是想的底层是不焦急,是知道事情会用 Ta 的方式发生。做饭要计划,但做这一顿饭的时候,就好好感受食物,触碰里感受它们的质感,看它们在锅里翻滚, 听它们滋滋的声音,然后好好品味食物本身的味道。当你专注的时候,其实很多事情就会以不经意的方式给你答案。但是我们往往是被劫持的状态里,不敢专注当下,做这一顿的时候想下一顿,结果每一顿都稀里糊涂。因为没有进入当下,也就没有机会看到当下的礼物,就更加存疑罢了。
有几天,我焦虑一件事,觉得上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后来就想既然不能上班,就专注陪孩子,专注了在哪里都能有价值。然后就开始写夏天成长日记,心态就平和了。
由此想到教学。我们的学生是否也焦虑呢?是否学着这一科想着那一科呢?是否听着课想着考试呢?是否这次刚考完就恐惧着下次呢?(当然,适度的焦虑、恐惧能产生生产力。)
如何才能让学生不焦虑,不恐惧呢?
我想是老师的引导,班级氛围的营造。
可是老师有没有焦虑呢?学生是否因为捕捉到了老师的焦虑而更焦虑呢?
教育无小事。每一个细微的表象背后也许都存在可能被忽视的根源。
我也被劫持,我也没有确定的答案。
《千面英雄》里说: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的蕴藏强大能量场的万神殿。勇敢地面对进入黑暗和深渊,才会发现尽头是光明和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