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听的舒明月老师的写作课课后复习总结,是教写作者如何通过阅读一流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这里的技巧指的是文字描写上的技巧,不是指功利性地吸引读者流量的技巧。我觉得讲的蛮好的,如果你也想在这方面有所提升,可以看一看。
舒明月:作者、文学评论文、写作教练,畅销书《大师们的写作课:文笔是读出来的》的作者。
写作可以教吗?写作可以学吗?写作不是靠天分吗?
“写作天分论”拥趸:懒惰的用人,自私的作家
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一样,是复杂精微的学问,是渐进传承的事业。
提升写作的方法:精读+专项训练
精读指的是抛弃囫囵吞枣的粗糙阅读,进入“写作式阅读”流程,不仅细致入微地体会文章的妙处,而且揣摩文字的效果如何达成。精读文本应出自一流的文学作品。
读——写 良性互动
一流文学作品是驾驭语言的顶级范本,包含密集的写作技能点。无论文学创作、职场及自媒体写作或日常随记,想要进步,从一流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都是最有效的途径。
坚持阅读一流作品,坚持不读垃圾文字。
专项训练指的是精读文本后,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技能点,以仿写为主,辅以其他方法强化技能点,反复操作直至从容运用、随意调取。
精读——感性印象
专项训练——理性分析
阅读对于写作至关重要。写作不能靠熟能生巧。写作无法平地而起。
毕飞宇:写作的才华全部在阅读里。
如何读作品呢,如何从作品中汲取营养,化为已有呢?
读作品不是过一遍,知道一个前因后果故事情节,你要反反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当中要经常停下来想一想:作者这一段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了这种觉知过程,那么就会对文本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然后等你自己写的时候,遇到相似的情景,便很容易回想起你读过的那些经典的段落。而当你自己遇到这些写作难题时,再去阅读那些大家们的作品,更能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前头”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看。进了隔开前后的屏门,一边是栓骡子的牲口槽,一边是一副巨大的石碾子。碾坊没有窗户,光线很暗,他欢喜这种暗暗的光。一进牲口槽,就闻到一股骡子粪的味道,他喜欢这种味道。他喜欢看碾米师傅把大黑子或二黑子牵出来。骡子上碾之前照例要撒一泡很长的尿,他喜欢看它撒尿。骡子上了套,石碾子就呼呼地转起来,他喜欢看碾子转,喜欢这种不紧不慢的呼呼地声音。
——汪曾祺《八千岁》
重复+细节+多感官
1.重复。“他欢喜……他喜欢……他喜欢……他喜欢……喜欢”,相邻文字在相邻文本间刻意的重复。读起来语感很好,朗朗上口,让读者有一种观感、意向。将“八千岁”对自己巡视产业时的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描写得很浓郁。
2.细节。支撑以上的重复结构需要用到细节,用细节来承载我们浓烈的感情。
文章中运用细节描写可以凸显人物个性,触动读者心弦,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更加充实丰满。
3.多感官。通过各个感官来挖掘细节,全方面立体地挖掘。由多个感官提取出来的细节,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
“光线很暗”——视觉;“一股骡子粪的味道”——嗅觉;“撒一泡很长的尿”——视觉,听觉;“石碾子就呼呼地转起来”——听觉。
总结出这种技能点,就可以进行专项训练了。自己给自己出题,比如你自己爱好一件什么事情、特别讨厌一个人等等,认认真真写上两三段,这个技能点就能牢牢掌握了。
学员仿写:
一推门,熟悉的香味牵引她一路到厨房。小竹椅子上坐着的是围着围裙的奶奶拿着一把汤勺在煤球炉子上烤着。每到快过年奶奶都会做些蛋饺放到年菜里,而她喜欢奶奶做的蛋饺。筷子夹着一块肥肉在汤勺里抹一遍,一股焦香扑鼻而来,她喜欢这股子猪油焦香。她喜欢看奶奶把蛋液淋在勺里兜一圈,黄澄澄的液体逐渐凝固噗噗地抖着。一小坨肉糜被放在中央嗤嗤作响,她喜欢那嗤嗤的声音。蛋皮边缘渐渐剥离,奶奶用筷子利索地掀起一半叠起来压实,一个金灿灿的蛋饺就在勺子里滑动,她喜欢奶奶做蛋饺麻利又不慌不忙的节奏…..
傍晚时分,他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踱步。落日被飘着彩带的敖包遮去了一角,却把敖包映照出一层橘红色的光辉,彩带在风中飒飒飞舞,他喜欢这缤纷又温暖的颜色;几匹没带鞍子的骏马从身边飞驰而过,急促的马蹄声伴着一阵疾风,他喜欢听这风驰电掣的声音;羊群挤在一起一动不动,苍蝇却被膻臭的味道吸引来,在羊群头上嗡嗡的来来回回,他喜欢这略带血腥的味道;孩子们驱赶着羊群,羊群受了惊吓开始疯狂向着同一个方向奔跑,孩子们呦吼着追赶着羊群,远处传来古老的呼麦声,他喜欢看羊群惊慌无措的奔逃,喜欢听这天籁一般的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