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表现好了,就奖励给孩子他想要的东西。
我们往往不太善于使用语言奖励,却很善于使用物质奖励,短期之内,物质奖励是有效的,因为它有诱惑力嘛,但是长期以往,就不见得有效了,因为我们在用这种行为暗示孩子“你并不是在为自己努力,你表现的好只是为了得到我的奖励”。
这是一种非常隐含、而且可怕的暗示,会泯灭孩子努力的内在动机
如何避免教育中的这种隐含的暗示呢?
1、多用以身作则法
比如孩子到了家,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于是随手一扔书包,衣服也是直接脱下来扔在了地上。
这个时候,妈妈开始收拾屋子,把地面上的垃圾清扫干净,并把相关的东西放到了该放的地方,一边打扫一边和孩子说“对不起”,今天早上忘记收拾客厅了,才这么乱。
不一会儿,家里被收拾的干干净净。孩子看到后,不自觉的开始去拾掇自己的房间,并把书包放到了书桌上,把衣服挂到了自己的衣架上。
父母的行为给了孩子要收拾屋子,保持干净的暗示。父母不是采用的批评孩子乱扔东西的教育方式,即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应该怎么做,一举多得。
2、说出你的感受
诚实地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影响,让他看到你的感受,教会他们站在你的角度去看问题。
例如,“我很不开心,因为你每天放学回家不写作业,都要熬夜写,导致睡得很晚,早上又起不来,为了等你,要耽误我不少工作。”
3、巧用精神称赞法
当儿子把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终于解出来了后,妈妈非常高兴,但是她并没有说:儿子,你真的太聪明了!“而是:我看今天的数学作业题挺难的,你一定费了很大劲儿!
儿子:是啊!
妈妈:可现在都被你给出来了,太有成就了,想想都开心。儿子:我现在也感觉很爽。
妈妈的话让儿子为自己的努力学习而感到高兴,为自己的付出感到骄傲!这种称赞会激发孩子内心对学习和思考的热情,而不是为了获得称赞而去学习。
4、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
“你来帮忙洗菜,让我做饭的速度快了好多,而且不会无聊”——类似的赞扬,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确实在发挥作用,有助于建立他们的信心。
这种良好的感觉,会让他们更愿意发自内心主动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总依赖于物质奖励。
V:DaCheng-Y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