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时从新闻媒体和小道传闻中了解,现在孩子出现休学、自杀问题的概率大大地增加,心理学从业者纷纷进行分析,用的标题诸如此类《是什么逼死了我们用尽一切守护的孩子?〉〉……
当然作者也是为了足够吸引眼球,好引起家长们重视,但是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不过关的家长来说,他会走入另一个极端,不敢管教孩子,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掌握了主动权,对家长予取予夺,要求无条件满足,最后养成一个玻璃心的孩子。一遇到挫折以后,一蹶不振,要么退缩回到家里,整天以游戏、网络为伴,要么一跳了之。
今天我试着来分析一下原因。
家庭教育方式无非是三种,一种是控制型,一种是放任型,一种是民主型。
控制型的家长凡事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当他心中有一个标尺的时候,孩子很难达到他的要求。比如,以写作业例。家长心中的标准是,孩子一拿到作业,立即进入学习状态,并且高质量地完成,最好一道数学题能想出两种以上的解法。但是孩子的节奏是先静默几分钟,先回顾一下课堂上的内容,再准备着手写。或者数学这一章节他掌握得不错,他准备花时间在语文的学习上。也就是说,即使是学习很自觉的孩子都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会发生冲突。孩子会觉得委屈,觉得不被父母看见。这种长期情绪的累积,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觉得父母不再爱自己,为了证明自己被爱,就会有一些极端的行为出现。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和同学在家写作业,父母从外面回来,发现自己的孩子去吃东西了,而孩子的同学专注地写作业,立即指责孩子没有同学做得好,“你看看你,别人在认真写作业,你却吃东西!”实际上不过是两上孩子的时间节奏不同罢了。现在这个孩子休学在家。
很多控制型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遇到孩子反抗,或者学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对孩子放任不管,美名其曰,让孩子长成自己本来的样子。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不加以管教,孩子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在走入人际关系后,得不到认可,处处受挫。很多人吐槽的熊孩子就属于这一类。还有一类孩子,父母在孩子的学业上对孩子不用过多要求,也不对孩子的学习作一个即时反馈,让孩子的学习能力落后于人,在学校老师、同学中得不到认可,价值感低。这些孩子有可能走进游戏中去寻找价值感和认同感,或者通过物质的满足来暂缓受挫感。如果家长仍然听之任之,孩子就容易进入极端。
如果家长能够把握好原则,是一个民主型的家长,不是很好么?其实也不尽然,如果父母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容易陷入担心和焦虑中,容易把孩子推入深渊。比如:当孩子有情绪时,说一句“我不想活了”,原来不过是发泄情绪,但是家长信以为真,采取各种措施阻止自杀的发生,反而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个可以父母对抗的法码,最终用生命来反抗。还有的孩子,因为一些突发事件,不能很好适应学校生活,向父母表达不想去学校了,其实最初不过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家长当真了,指责、打骂、讲道理,各种措施齐下,最终孩子对去学习视为畏途,休学在家。
作为家长,要有一颗淡定平和的心,不事先预设自己的立场,学会倾听,真正地去理解孩子,看到孩子的感受,给孩子的行为一个正向的反馈,创建一个向上向善的环境。
而这一切,都需要家长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