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天剽悍读书营】Day10-《拖延心理学》第二遍


20171225

今天是圣诞节,对于我来说是一天的工作日。

今天跟一个朋友聊了孩子拖延症的事情,这个问题是从童年时期就开始的,从分析孩子的生活特点,学习特点入手,分析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模式,以及孩子目前的表现形式,最后推断出可能的原因,以及找到改变的方法,收获非常大。

今天没有写清单。


20171224

23日上午跟一个朋友聊这一年来的收获和感受,其中涉及到了孩子拖延症的应对措施。下午一位远方回来的朋友,带来了一场朋友聚会,聊中年人的人生,生活,工作,孩子,最后还是落实到了行动,这根拖延症也有关系。

以下是读书清单的十条感悟。

1、计划要有预留时间

计划需要给突发事件留出预留时间,不要安排满满。如果没有突发事件,预留时间就可以成为自己的小确幸,给内心带来轻松美好的感觉。

2、计划是想法,行动才是核心

不是老在盘算应该做什么,冲出计划去行动,才会带来改变。

3、把计划做公开承诺

让大家知道你的计划,你会更认真的去对待,例如戒烟,当人们知道你的戒烟计划后,通常不会再主动递烟给你。

4、选择你更加热爱的事情

通过热爱的事情提升自己的行动力肌肉,会比那些艰难的事情让你进步更快。

5、学会委派任务

要相信别人,相信委派出去的任务对方可以胜任,既减轻了自己的任务,也锻炼了自己的信任能力和领导能力。

6、遇到困难的时候请求助

拖延症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放大困难的影响,从而带来行动的中断,及时的寻求帮助,度过困难时期,对于拖延症的改善显得尤为重要。

7、勇敢的说不

对周围不必要的事情和不适合你的朋友说不,把时间从虎口里抢回来,给你节省时间,带来心理的力量。

8、关注已完成的成就

这会给你带来成就感,促使你再接再厉,不要抓住未完成的事情纠结,消耗精力,告诉自己,停,换个思维。

9、对自己完成任务能力认知的偏差

清单上如果总是有完不成的任务,就要停下来想一想,任务的分解或者对自己能力认知是不是有偏差,要承认这个现实后进行偏差调整。

10、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

不要瞧不上这些小事,通过生活习惯锻炼自己的心理肌肉,会让你更容易有成就感,再把这些收获扩散到工作领域。


20171222

以下是读书清单的十条感悟。

1、把拖延的事情分类

通常覆盖家务、工作、学习和社交领域,通过分析你会吃惊的发现,拖延是有选择的,选择背后的心理,要重点分析。


2、把拖延的后果写下来

拖延带来的外在直接后果,拖延带来的内在后果,每一条都写下来,然后提升高度,看这些后果能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和突破。


3、把拖延的借口写下来

怀着成长心态,所有的原因都可以想办法解决,你也会看到很多想法都是自己的想象而非事实,而这是可以改变的。


4、练习对时间的敏感度

时间管理专家柳比歇夫对时间很敏感,即使不用手表也能判断的八九不离十,我自己尝试锻炼过,这个能力是可以锻炼的。


5、对时间判断的偏差

拖延者对自己实践能力认知偏差带来对时间判断的偏差。需要承认这一点,然后调整时间计划,给自己改正的机会。


6、做时间记录表格

帮助自己了解时间都去哪了,24小时的时间记录做上1周,发呆上网胡思乱想的时间总和超过了你的想象。


7、认清可安排时间的数量

在清单中把必做的事情安排好,剩余时间才是可支配时间,这些时间是你需要安排的时间。


8、列出时间记录表

通过时间记录表看清一生3万多个日子,用一张a4纸打印出来,感受生命的紧迫性,带来头脑和思想的震撼。


9、学会利用零散时间

零散时间利用起来,效果惊人,学习时间零散,不代表学习内容零散,零散时间学习一样可以系统化。


10、最佳时间状态做最总要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佳时间,利用这个时间把最重要的事情完成,一天任务就完成了大半,这会让你有成就感!


20171221

今天阅读了第11-12章,对于改善拖延症,如何设定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结合自己这一年的实践,写下了十条清单。

如果确实想要改变,一条一条来实践,会感觉很不一样。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每个任务的调整,都是对自己践行的最大鼓励,每一条错误的反思都会带来后续行动的飞跃。

践行和坚持,依然是最大的难点。

以下是读书清单的十条感悟。

1、目标要客观现实

符合实际的目标会带来持续努力的信心。“每天比前一天早起五分钟”,比“以后我要四点起床“更容易实现。

2、目标要分解

小块任务的压力会降低,缓解和安慰拖延心理。”这周计划阅读50页“比“2018年度阅读计划“更轻松。

3、目标第一步要特别容易

第一步简单到不可能完不成,才会激发拖延者的行动欲望。“建立一个文件夹”比“整理资料库”更容易开始。

4、目标在5分钟之内能完成的就立即去做

绝不拖延,这会给自己带来行动力已经提升的暗示。“查到某个购物链接立刻下单”比“想在其他电商平台再比较一下”更容易避免拖延。

5、目标要列出实现步骤

让每一步都具有可操作性,完成一步就有成就感。“打开冰箱,把大象放进去,关上冰箱门”比“收拾厨房”更具有指导性。

6、目标要可衡量

量化的数字比模糊的目标更能警醒自己,“周二八点前完成500字的总结”,比“最近要写完总结”更容易实现。

7、目标每次定一个

养成习惯后再增加任务。”平板支撑5分钟“比”锻炼5分钟阅读20页准备一个菜谱”更容易聚焦和完成。

8、给目标完成创造机会

在陌生图书馆断网阅读写作效率会比一个人在家太过悠闲更容易完成任务。

9、给目标设定具体时间

每个当下要以分钟为单位计数,“2个25分钟写完一篇读书清单”比“上午写读书清单”更能带来对时间的掌控感。

10、目标实现要给予奖励

脑回路逐渐建立新的处理模式。“给自己买一杯新品种咖啡的愉悦”比“辛苦干完没有奖励”更容易记住幸福的感觉。


20171220

今天因为工作原因没有继续读书,昨天晚上跟一个朋友交流了三个小时,中间多次谈到了拖延症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我发现原来每个人对于拖延的理解,对于拖延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拖延症真的很多人都有困惑。

通过和朋友的交谈,我更有动力整理好这份演讲稿,希望我多从听众的角度去思考,把有启发的思考给到听众。

明天继续!


20171219

今天阅读了9-10章,主要围绕拖延的成因在展开,很多拖延的成因都是从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开始的,这给所有的父母敲了警钟。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能在拖延上有收获和进步,找到源头并在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去避免,这就实现了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引领了孩子。这一点的意义是非统勋章的。

与孩子一同进步,是每一个家长的必经之路。

以下是读书清单的十条感悟。

1、榜样力量的副作用

儿童通常受到榜样力量的影响,但有的目标高不可攀,有的对榜样认同过于理想化,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最终只能通过拖延来避免面对现实。

2、家庭观念的反思

记下家庭中的反馈信息并分析,找到影响自己拖延的家庭原因,与自己对话,创建大脑心的运行模式

3、父母带来的潜在隐患

父母的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都会给孩子埋下不同程度的拖延隐患,父母的自知和改正,可以减轻儿童的拖延。

4、父母对孩子的接纳

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对自身能力既有客观认知,也能接受局限性,最终降低拖延发生的可能性。

5、父母的及时认错

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和有价值,这对孩子的自我价值认知至关重要。“对不起,我火气太大了,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6、拖延背后的投射

你关注到每次拖延背后的自己了吗?你所有的表达在投射什么?通过拖延可以帮助你回归自己。

7、心理安全地带的未来影响

童年时期父母给孩子提供的心理安全地带,会成为孩子未来放飞自我、探索世界的最坚实基础。

8、心理安全地带的再次修补

安全感弱的孩子长大后,通过恋爱和婚姻找到合适的伴侣,会修复这种不安全感,带来生命的二次腾飞,重新获得安全感。

9、打破拖延要承担的后果

你要面对哪些以前不必面对的问题?写下来这些问题,会感觉难以应对,这不是一句话能解决的问题,还有心理的成长。

10、建立自我协调系统

发展自己的弹性应变能力,能上能下,有勇气探索并接受结果,最终带来内心的平和和喜悦。


20171218

今天看了7-8章,对于自我觉察、面对恐惧、父母的责任、行动力和决断力以及断舍离方面有了新的认知。这些是以前就知道并且在实践的部分,今天写下来的时候,内心依然充满激动。

面对孩子,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想要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心,还需要客观理性的知识来帮助,而不简单的拥有一颗溺爱的心。

坚持了4年的断舍离也充分证明了行动力和决断力是如何一点一点得到增长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都是修炼自己的最好时机,积累会带来突破。

行动力依然是所有理论的核心,这也是现在看这类书跟几年前看这类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原来只是看,没有实践,2017年通过一年的实践,一切都变得不一样,学有所用,这也是猫叔最初做社群的初衷吧,好在,我理解了,并且去做了。

以下是读书清单的十条感悟。

1、意识觉察力的增强

思维和习惯有自己的精神轨道,只有当你的意识觉察力处于高度觉察的阶段,才有机会打破旧习惯,走出拖延模式。

2、拖延的真相

想要逃避的是任务带来的感受而不是任务本身,这一点你意识到了吗?

3、面对恐惧和焦虑

曾经拖延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在身体里有留存信号,就像路痕一样会一次次加深。大脑对恐惧的传输通道能力远远强劲于对思绪的控制,必须额外的努力才能化解恐惧和焦虑。

4、防卫机制

面对恐惧和焦虑,可能会选择找借口或者逃避,这是人类本能的防卫机制,请不要过度谴责自己。

5、情绪调整能力

这种能力是从童年时期开始锻炼的,但成年人依旧有办法可以培养:真的那么可怕吗?这让我想起了从前的什么情景?我有哪些能力去面对此情此景?

6、源自童年的拖延黑洞

有些拖延找不到原因,有可能来自生命早期记忆,这并不是让我们去抱怨父母,创造新的神经回路,以此改变现状。

7、习惯的影响

良好的日常习惯会减少拖延症发生的几率,例如找东西,找到了可能立刻就做下一步了。

8、囤积症的风险

当你无法处理眼前的物品时,拖延的风险就来了,你会从物品放射到行为,整理物品断舍离是规避拖延症到途径之一。

9、行动力的提升

想到就立刻去做,尤其是那些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的行为。这会暗示自己,我有力量可以完成任务,减少拖延。

10、决断力的增强

拖延症患者通常优柔寡断,在得与失之间纠结。放下想要太多的心,平衡当下的需求,当机立断。

注:疾病类的处理不在本分析之列。


20171217

今天看了2-6章,对于全能自恋的超越、成长心态的树立、恐惧成功的直面以及主观时间的理解,有了比以前更深刻的认识,结合自己在实践中最近的体会和收获,我简直要迫不及待的开始写文字稿了。

越看越感受到,所有的行为,不管是拖延症还是其他,根本还在于内心的成长。

时间管理的办法,只是表面功夫,这一点后面还会提到。真希望我未来可以系统的学习学院派的心理学,这对于处理很多问题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至少也是要看看专业的书籍。

在今年努力的过程中,2018的目标逐渐清晰起来,这带给我无限的感恩,感恩一起成长的每一个小伙伴,希望我也可以给大家带来有用的东西,带着我的爱回馈给他们,哪怕给他们带来些许帮助,也算实现了我助己助人的愿望。

以下是读书清单的十条感悟。

1、自我价值的界定

自我价值跟能力和表现之间是正向关系吗?如何认知自我价值,这是核心。

2、全能自恋的超越

全能自恋是婴儿时期的心理状态,认为世界都可以掌控。成年后的自己没那么优秀、全能,也常常失控,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3、成长心态的树立

通过个人努力,能力是可以提升的。有了这种心态,所有的困难都不再是困难,而是机遇和挑战。

4、灾难性思维的破解

如果这件事没有做好,我将会如何悲惨,你会陷入这种折磨吗?多问自己下一步会怎样,像剥洋葱一样找到恐惧的内核,然后去解决和面对。

5、对恐惧成功的直面

成功会让你付出更多,也会直面内心的创伤:我不配成功或者我根本无法成功。大声问自己,这是谁的声音?

6、对失去掌控的担忧

当规则来临的时候,你可能会因此陷入失控,继而带来拖延。思考,拓宽你的认知通道会带来什么改变?

7、对独立性的认知

独立自主的人生,与限制你独立的行为并不是正相关。如果你能看清这一点,也许你会少很多叛逆、斗争、抗拒以及拖延。

8、心里舒适区的突破

为了避免陷入社交困境,而选择拖延,这并不能解决社交根本问题,走出心里舒适区,看到拖延背后的心理需求。

9、主观时间客观化

当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接近的时候,拖延会减少。主观时间认知的偏差,是内心对自己能力认知的差异导致。

10、时间演化的启示

了解不同阶段心智的发展特点,就会知道从婴儿到老年阶段的应对方法,观察自己心智停留阶段,锻炼自己的心理肌肉,实现内在成长飞跃。


20171216

这本书看过2遍了,今天看的内容不多,但是框架在头脑里一点一点的出来了。

头脑里始终有两根主线

一根主线是我的烦恼是不是大多数人的烦恼

另一根主线是我的方法是否对别人有效。

理论上的表述要接底气,也要找到出处,引经据典是我的弱项,所以要注意资料多搜集,练习使用成甲老师的思维方法。

同时要多举例子,更好理解。

最后要把自己实践一年的任务管理和实践管理揉进来,身边的例子更有鼓舞作用。

以下是读书清单的十条感悟。

1、拖延不是恶习,不是懒惰,更不是品行有问题。

在这个层面上,承认这个问题的存在,比否定自己更可贵,面对拖延症,我们需要给出更多的接纳。

2、拖延有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承认这一点,非常困难,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心理健康的人,承认现实,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3、拖延是可以改变的

拖延不是无药可救,拖延心理学作者在出版本书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拖延的过程,这一点你吃惊吗?

4、拖延症的潜在好处

是的,拖延症对你的内心有潜在的好处,这也许是你潜意识的选择。

5、将事情延后处理,不是拖延

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按照重要程度,必然有一些事情会延后处理。那些给你带来烦恼的延后处理才是拖延。

6、觉察自己的拖延模式

这个模式在反复,计划早点开始,拖着不开始,不开始也没什么严重后果,时间还来得及,好像再不开始就要完不成了,反正也完不成了就这样吧,下次我一定早点开始。

7、第一次拖延是什么时候?

当时发生什么事?你是怎么想的?这些回忆有助于你找到拖延的一部分原因,找到跳出这种拖延模式的方法。

8、对自己的要求过于完美

以至于当理想中的结果无法出现时,完美主义者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于是拖延,让结果不发生,假装不完美的结果不会出现。

9、对自己的认知不客观

这一次做的好的事情,以后每次都应该做的好。费力完成的事情就表示我能力差。没有什么事我做不到的。

10、希望一切尽在掌握

如果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不能全面掌控,担心失去对局面的掌控,就会拖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