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前几天坐地铁,正是早高峰,旁边上来一对母子。坐定后妈妈就开始不停地问儿子功课,还记得《登鹳雀楼》怎么背不?这个单词怎么拼……
短短2站路,妈妈一刻没停,可一旁上小学的儿子却只是偶尔心不在焉的应一句,反倒还没到就急着下车。
这地铁上的10分钟,大概也不过是这对母子日常相处的缩影罢了。
那么,父母怎么做,孩子才能听呢?
01 我们要的那个结果真的是对孩子最好的吗?
母子俩下车后我在想,这届父母太卷了吧,才小学,就连地铁上的10分钟都不愿意放过了。
即使只有10分钟,可能我们也会觉得,能背1个单词也是好的。
我们可能会觉得,没关系,孩子现在累点,以后就能轻松了。
可抓住这10分钟,就算最终孩子记住了1个单词,这样的结果真的是对孩子最好的么?
生活中,父母这样的行为其实很常见。
孩子放学回家,刚打开电视,还没看到5分钟,你就说:快去做作业;或者吼一声“把电视关了”;
或者孩子正在系鞋带,总是错,你就忍不住催促:快点快点,马上迟到了,怎么这么慢;
或者你正陪2岁的孩子在母婴店前打弹珠,看到孩子迟迟不按或者对不准,就说:宝贝,往右边点。
不管当下孩子正处于什么状态,父母总是急于让孩子马上做到结果,拿到好处。
我们的心急、焦虑,反应在行为上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强迫”。
语言上命令式的“快点写作业,快点睡觉……”;
不断的重复的“我都说了一百遍了”;
说多了孩子还不听,免不了就要打骂,采取更极端的方式。
我们的“争分夺秒”除了反应了我们的心急,让孩子升起内心的反抗外,真的有用么?
父母这样的心急,背后其实是我们对孩子的高期待,达不到我们才会着急。
可父母的心急常常无解,孩子很好了,你总会想他更好,学习好了,你会期待他运动也好。
但孩子不是机器,总有达不到要求的时候。
都说困难像弹簧,对待孩子也是,你越急,给孩子的压力越大,孩子的反抗越多,效果可能也越差。
所以这种时候,特别是对于低龄的孩子,父母其实需要接纳真实的孩子。
就像孩子生病时,为人父母都会祈祷,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别的都可以慢慢来一样。
所以对孩子低点期待,想想当下你需要的“好”,对孩子来说是不是最好的,也许孩子的每个行为你都会看到惊喜。
02 你真的了解眼前这个孩子的优势和特点吗?——对孩子的世界保持好奇
就像地铁中的那对母子,为什么孩子不想听妈妈说学习,除了母亲的急切让孩子觉得无趣,另一点反映出的其实是妈妈不懂孩子。
在《什么是最好的父母》一书中提过一种现象,就是在孩子10岁左右的时候,孩子会特别想模仿大人。不管是画画啊、写作啊,都会有大人的痕迹。
其实是因为从这个时候起,孩子的自我才慢慢建立,才开始理解外在的现实。反之,在这之前,孩子其实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表现出种种“童趣”,对世界充满好奇。
就像2、3岁的孩子,你很难要求他们认认真真走直线,因为他们总是很容易被路边的花草、蝴蝶吸引。
对那位地铁中的小学生,他虽然听不进母亲说的学习,可能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人却充满了好奇。
作为父母,不妨放下那个“单词”,利用这样的机会,问问孩子这会在想什么。
记得达达老师提到过得一个案例。
有一位妈妈,以前如果3岁的孩子吃饭东张西望,她一定本能的就会吼孩子“专心点”。
可某一次,她换了种问法,她充满好奇的说:你在想什么呢?没想到孩子很认真的和她说,他刚想了件很有趣的事。
所以你看,孩子真的是不专心么?其实在孩子看来并不是,只是孩子眼中有更精彩有趣的事。
所谓“意之所在能量随来”,也许在对孩子的关注和兴趣中,父母自然就会找到孩子的优势和特点。
能够随时随地的,慢下来一点,对孩子的世界充满好奇,我们就能和孩子更好的在一起。
03 让孩子听话,不如叫“和孩子达成共识”
我们常常希望孩子听话,其实难免就带着“遵从”的意思,反而拉开了我们和孩子的距离。
但如果我们所做的,只是想要“和孩子达成共识”,放下必须“听我的”,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引导其实是很容易的事情。
最近听一位育儿专家讲了自己和孩子的故事。
班主任老师和她打电话说正上高二的儿子早恋了。作为妈妈她内心当然也着急啊,但还是安慰老师说先别干涉,她来搞定。
后来她特意请儿子去吃大餐,在儿子心情很好的时候和他谈了关于早恋的事情。
她和儿子说,“早恋这种说法其实不对,因为人生能够遇到对的人很不容易,有些人很幸运早早就遇到了,而更多的人其实终其一生可能都遇不到。所以遇到这个对的人的时机不分早晚。”
儿子原本因为这件事情内心一直很忐忑,但妈妈这样说就让他觉得很有意思啊。儿子就很容易接受她接下来的话。
她又引导儿子思考,什么样的伴侣才称得上是好的伴侣。
更甚至,她后来请了一位儿子很信服的叔叔现身说法,来和他聊了聊一个好的伴侣对一个人的人生、家族的影响。
你看,这才是父母真正的智慧,不纠结于问题本身,而是带着孩子看到更长远的意义。
而这一切来源于父母放下让孩子“听自己”的执念,转而“和孩子达成共识”。
当我们以“共识”为目标,也许才能和孩子真正共情,让孩子觉得“原来他和我是一样的”。
有了基础的信任,再通过适当的提问,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探索事情背后的价值。
这个过程,我们就不仅仅是在帮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社会责任感,帮助孩子找到人生的意义。
04 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一切的基础
对于青春期前的孩子,作为父母可能打骂哄,总有一种手段能搞定。
但对于进入青春期,特别是叛逆期的孩子,很多父母就头疼了。
但有一种说法是,其实孩子并没有叛逆期。
心理学对叛逆期的定义是,这是一个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对独立、自主、自由有迫切需求的阶段。
其实从定义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作为父母,我们能够尊重并满足孩子对独立自主、自由的迫切需求,孩子还叛逆什么呢?
在最近读的这本书《什么是最好的父母》的开篇,讲过禅宗里有一个词语叫“啐啄同时”。
是说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不仅需要小鸟在壳内“啐”,也需要母鸟为助其出生而“啄”壳。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一样。孩子并不需要我们事无巨细的包办。
但在关键的时刻,父母的“啄”一定能够加速孩子的蜕变。而这,更需要父母用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也一样,当我们足够“用心”,能够从平常的点滴中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当你们的关系是通畅的,你的话孩子自然能听得见。
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