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早年的作品,不过今天读起来依然感慨颇多,忍不住想唠叨唠叨。
01我们也成历史了
费老在1938年写完离英返国的时候,得知广州沦陷的消息,转道云南昆明,次年,这本书出版。
有的人批评前人在做学问的时候漏洞百出,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前人根本没有这样的和平环境,没有这样发达的网络,他们想查一点资料或许都不知道去那个图书馆,能有机会写就很不错了。
前辈们很辛苦的,那时的家村环境根本没法与现在相比。
那时的农村,土地还是那个土地,种植的作物还是那些作物,只不过是以前种的大豆,棉花,高梁,玉米,西瓜等等,现在几乎变成了小麦和玉米。以前的经济作物为什么不见了,不是农民不想种植,而是那些作物不值钱了,农民辛苦了一年能落得平头就不错了。
经济潮流下,所有的事情都是朝着‘钱’这个方向走的,可能有点岁数的人很有这个感受:农业合作社的时候,大家都是集体‘上班’;后来土地承包了,大家各干各的,勤劳的人总比懒惰的人收获得多;再后来,大家都开始往城里走了,土地开始流转了,类似于‘地主’出现了。
如果你是八零后,你就经历过镰刀割麦子,碾麦子,后来联合收割机,以前麦收要一个月,抢收的口号天天响,现在两三天就完事了,也不用碾麦子,只要骑个小电驴到地里往那里一站,就会有人把麦子送到家里。
幸福啊!如果费老现在还在世的话,他也会重新写一本书,或许名字就叫:《新江村经济》。
当然那个年月的艰难只能在书上看到了,糖和盐早已不再是贵重物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网购,如果你想在大冬天吃块西瓜,也不用再去超市,只要在手机上点那么几下,明天西瓜就送到,想吃红瓤的吃红瓤的,想吃黄瓤的吃黄瓤的,就跟《明朝那些事》里说的想蘸红糖蘸红糖,想蘸白糖蘸白糖。
多年产的‘水泥路’早已变成了真正的水泥路,这个全是国家的功劳,不用质疑。我没有调查过全国的情况,以我所在的位置——山西某村而言,水泥路也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我们还打趣地说什么时候能用上自来水,可是没过几年,自来水也实现了。
可是养羊的依旧在养羊,贩羊的还在贩羊,似乎这个行业被历史的车轮碾过一样牢固。
02三不惜
书中写的开弦弓村除了种植业以外还有丝织业,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该种地的还是在种地,家庭职业除了外出打工以外没有太大的变化。变化的是外出的人不再限于妇女,男的到外头打工的也成了大多数,而且很多人总以为到外头打工比呆在家里工作要强得多,即使在家挣的钱比在外头强。
是想逃离自己的故乡还是想逃避自己熟悉的环境?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很难算清,不仅在书中的几十年前,在现在也一样:现在不愿跟父母住在一起的人越来越多,似乎跟父母住在一起就是一种罪过,当父母的一听这话,立马就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毕竟父母年龄大了,需要人照顾。
当然为了能让自己的小孩娶上媳妇,当父母的不惜在城里买房——虽然屁用没有,不惜买车——虽然一年开不了几次:没有这些东西娶媳妇难啊!不用讲什么神圣的道理,现实就是这样!!
虽然没有人再干溺婴的事了,但是百姓苦啊!
劳苦的人们将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教育上,不惜将所有的资源用在孩子的教育上:星期天补课,兴趣班,当然买房也是为了能上他们心中优秀的学校。
这跟大城市里买学区房效应是一样的。
03金融就是眼前
贸易和金融,这两个词怎么看都跟农村联系不起来,可是在以前的农村人们为了得到支持不得不去借高利贷,这种东西的弊端我就不多说了,如果你年龄稍大一些,应该听说过‘基金会’这个词,这是我经历过的最真实的金融事件。
最后这个事件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倾家荡产。
现在很多的金融手段变成了某某贷,其实跟书中写得差不多,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现在的农村也还存在私人借贷的行为,让古老的行业消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当然更多的是正规的银行,而且老年人到银行取大额金钱的时候,银行的服务人员还会友善地提醒一下老人谨防诈骗。每当我看到这一幕不禁为他们点赞——正义的力量永远不会消失,只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写在最后:
这是一本关于农村调查的社会学书,如果你对农村感兴趣,如果你想充实一下自已的知识体系,可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