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媒体都会让你看到他想让看到的,只是做得明显不明显的区别。
知识鸦片
在人类大规模进入信息化时代之际,人们欢呼雀跃于即将到来的信息低廉,经济学家西蒙却理性的泼了冷水,大意是,“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知识鸦片这个名词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大多数人获取信息渠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中在微信朋友圈,或者专门的信息App。相对而言,微信范围更广,而新闻类App其实有一定的门槛。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类,朋友圈的新闻,是“朋友”筛选的。新闻类的App是系统根据用户行为,信息等推荐的。
好友在朋友圈发文章,至少说明这个好友认为,这个文章有他认同的东西。而新闻类App的推荐系统,认为对我们有价值。当然还有自己主动去搜索的东西,实际上,搜索这件事本身是有门槛的,筛选也是。
那么,问题来了,把手机放一边,想一想,看过的这些东西,最后留下了什么?结果往往是放不下。
通常这类知识对个人没有太大改变,生怕自己错过,所以尽量多接触,欲罢不能,是为知识鸦片。
听说有个新闻,中午谈话没话题了怎么办?马上看下。
听说最近《定位》很多,我读读看,我去看不下去,不如睡吧。
听说KK的《失控》不错,我看看,我去,有好几个iPhone那么厚,慢慢来……
不如看看豆瓣书评吧。不行看看看看亚马逊,看看京东书评也行啊,反正谈资有了。
知道不等于会
正所谓,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道理都是高度抽象的,落到自己头上往往就失效了,道理脱胎于实践,抽象过程中,已经抹平了很多个性的现状。所以会发现落地的时候,格格不入。如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样的知识其实是鸡肋一般的累赘。即便如此,这样的知识留存也很成问题,很容易它就会消失,而不对自己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扭曲的传递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今天才产生,早在收音机,电视机时代,一定有知识鸦片的存在,一样有着影响我们心智的媒体存在。
想象一个场景,一群人一起开会,30分钟结束以后,你还记得多少内容,每个人对这次会议的认知和记忆是否一致?即使身在其中,所以人的认识都会有差异,何况是一个新闻记者,他有他对事件的视角,当他把信息以文字形式传递出来的,声音和图像信息就已经有所损失了,而作为接受信息的我们,因为背景不同,对这段文字表述的内容,又有不同的理解,可见这样的信息对我们的价值能有多少。
媒体的价值在于用大量的事实构建了一个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价值和信息。受制于媒体渠道的限制,我们一段时间内接收的信息是有限的,假定10天接收100条信息,而这100条信息中有90条是说英国的天鹅是黑色的。10条说天鹅是白色的。我们会愿意相信什么?最不济也是觉得英国的天鹅大部分是黑色的。
所以,如果构建自己的体系,如果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阅读一本书
当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其实心里会想着读者会如何阅读,读者会是什么样的知识背景,我应该以什么样的结构层层递进的讲述自己的观点。
而阅读一本书和欣赏音乐是同样的道理,都是对书的再次创作。如果阅读一本书?其实大部分人都在中学时代,对一本书进行地毯式的学习。然而却在职业生涯中逐渐迷失了。
《如果阅读一本书》就是这样一本非常受用的书。接下来我会花几天时间带你一起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