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方法的圣经
- 看一本好书,翻了好几页,脑海却陷入了白日梦的状态,等清醒过来,完全不明白那几页说了什么。
- 阳光明媚的周末,正襟危坐要读完拖了好久都没看完的书,但没过几分钟便昏昏欲睡。
- 这么多想看的书,无奈阅读速度太慢,如何能看得完。
- 看完一本书,感觉自己知道了这本书在说什么,但讲不出来。
- 这是一本好书,所以每个地方都要查清楚、弄明白后才往下读,结果读到最后,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
你是不是曾经遇到以上的某些问题呢?如果有,那么这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正是你需要的。假如没有,这本被称为阅读圣经的经典著作,也值得你花费宝贵的时间翻看。
《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艾德勒,曾任《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五版的总编辑。
这本书初版与1940年,一版再版,畅销至今,是关于阅读方法的书籍中经典的经典。
阅读这本书,最奇妙的体验在于,你可以在学习书中关于阅读的方法的同时,利用书中的方法反过来增进对本书的理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本书煌煌几十万字,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很容易陷入细节而不能看到全貌。彭小六在推荐该书的时候也讲到,这本书是比较难读的。
我们就用书中检视阅读的方法,来提炼一下本书的架构,并且尽可能加上一些感性的理解,来让框架相对丰满一些。
首先这是什么样一本书呢?用一段话来概括:
本书将阅读分为层层包裹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并详细讲述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阅读方法,帮助读者阅读非虚构类书籍,以达到增进理解力的目的。
二、阅读的目的
作者将读书按阅读目的分为三类:
- 为消遣而阅读。(不在本书的谈论范围之内)
- 为获得资讯而阅读。(阅读和我们理解力相当的东西,如:报纸、杂志等)
- 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阅读超过我们能力的,对自己有所提升的东西。)
如果一直是为消遣或者获取资讯而阅读,那么我们得到的就是只会是一些和我们理解力完全相当的信息,久而久之,我们要么会渐渐遗忘这些东西,要么就成为了一个行走的书柜。只有跨出舒适圈,去尝试阅读一些超过我们理解力的书,并且努力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本书就是为这些人所写:把增进理解力作为读书目的的人。作者把这样的读者称为:自我要求的读者。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自我要求的读者,仅仅有增进理解力的良好愿望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做到——主动的阅读。
三、主动的阅读
读者阅读一本书,就是要接收作者发出的信号,而这里的“接收”不应该是类似于被打了一拳、得到一份遗产,或者法院判决这种被动接收,而应该像棒球赛中的“捕手”,主动努力,接住作者(投手)发出的任何球——快速球、曲线球、变化球、慢速球等等。
阅读的艺术就在于尽可能掌握住每一种讯息的技巧。你越主动,使用越多的技巧,阅读的效果越好。主动阅读贯穿于书中各个层次的阅读。
主动阅读既然如此重要,有什么具体的方法技巧吗?有的:
- 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可能找出答案。(“主动阅读”的核心)
做笔记:
做笔记能让你在阅读中保持清醒,而且尝试将思考写下来,能反过来促进我们更加清晰的思考,也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做笔记的方法:下文思维导图中的“6作者建议”部分有很好的阐述,原文参照本书46页。)
四、本书的架构
下面就正式进入了本书的主要架构:
有一个工具可以形象的展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结构,那就是——思维导图。
作为一本经典著作,网上可以查到很多关于本书结构的思维导图。我最喜欢的是下面这个,直接拿来用。(高清的图片可以在备注1的网址查看。)
五、阅读的四个层次
下面就以这个结构为基础,来做更详细的阐述。
作者首先将阅读分为渐进的、层层包裹的四个层次,如下图。低层次的阅读并未在高层次的阅读中消失,而是包含在其中。第四层“主题阅读”是最高的阅读层次,包括了所有的阅读层次,也超过了所有层次。
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这个句子在说什么?基本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完成。)
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架构如何?从表面去观察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交给你的一切。)
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全盘阅读,完整的阅读,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也叫比较阅读,就某一个主题,同时读多本书,并列出这些书的相关之处。)
鉴于绝大部分人对于已经超越了基础阅读的阶段,我们从检视阅读开始谈起。
六、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有两种方法,“有系统的略读”和“粗浅的阅读”,这两种方法是一体两面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在阅读中是可以同时运用的:
1、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目的:①了解书本的架构;②帮助阅读者分析在“分析阅读”第一阶段要回答的问题)
(1)看书名页和序。(了解书的主题和该书的归类。)
(2)研究目录页。(对书的基本框架做概括性的理解。)
(3)检阅索引。(本书涵盖了那些议题,那些词条很重要,翻看该词条对应的内文。)
(4)读一下出版介绍。(书的主旨,有什么重点。)
完成以上四步,所获得的资讯,足够让我们判断是否要仔细的阅读本书。下面的步骤就是真正的去略读一本书。
(5)挑几个看起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特别是头尾的摘要说明。)
(6)随便翻看,念个一两段,甚至连续几页,把全书快速翻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特别不要忽视最后的两三页。)
完成这一阅读过程,一般不会超过一个小时时间。
2、粗浅的阅读(目的:①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深入阅读;②帮助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入第二阶段)
将书从头到尾的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哪怕是读一本很难的书)。这是检视阅读最重要的规则,第一次读一本难度的书时,不要企图理解每一个字句。
李笑来老师在谈阅读时也讲到,即使读不懂,也能把书读完,是一种能力。放弃“一次就要理解和记住全部”的想法,不要害怕自己似乎读的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要快快的读一遍,因为当你在读第二次的时候,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3、检视阅读的注意要点
(1)不同的部分要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不论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可以读得快些。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
(2)选择默读,避免阅读过程中视线的逗留和倒退。(书中38页介绍了视线跟随用手指移动阅读的方法,解决视线逗留和倒退的问题。)
七、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共15个阅读规则,分为三个阶段,如下:
1、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掌握其结构大纲"structure outline")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指导你注意本书的整体性。)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大纲,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指导你注意本书的复杂度。)
(4)找出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所以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搞清楚它的归类很有必要。(本书在第三篇,花了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分别讲了七种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本书对各种读物的分类如下:
2、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的规则(Interpretation)
(5)通过诠释作者的关键词(key words),与他达成共识(terms)。(从读者的角度,那些让你头疼的字就是关键词。)
(6)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关键句)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propositions)。(主旨在本书中的同义词:声明(declaration)、观点(opinion)、知识(knowledge)。)
(7)从相关句子中,找出或者架构出作者的论述(arguments)。(结构、逻辑)
(8)(找出作者的解答)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的四个规则,作者是按如下的逻辑结构,由点到面来分析和阐述的:
规则(6)注意要点:
如何找到关键句:
- 理解比较吃力的句子,不能完全理解的句子。
- 关键词引导你注意的句子。
检验你是否掌握了一个句子主旨的方法:
- 用自己的话来讲。
- 举出一个自己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describe)的经验。
规则(7)注意要点:
三个帮助(找到)理清作者的论述的方法:
- 首先,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statement),找到其中的理由(reasons)和结论(conclusion)。
- 其次,要区别出归纳法(inductive)和演绎法(deductive)这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
- 第三,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分析阅读进行到这里,我们已经掌握了一本书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如果我们的目的仅仅是了解这本书谈了什么和如何谈的,那么到此基本算是完成了任务。
但是,作为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了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下来,必须能评论和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主动阅读。
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作者要说的已经说完了,下面该读者开口了。
3、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关于最后这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八、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就某个主题查找资料写论文是,需要的就是主题阅读。
1、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
(2)浏览书目,确定哪些与主题相关,并就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2、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阅读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步骤一:找到相关章节。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使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步骤三:厘清问题。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使大多数的作者为解读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步骤四:界定议题。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
步骤五:分析讨论。以突显主题为原则,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议题以其共通性来决定排列的先后顺序。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本书在谈分析阅读时使用的是“规则”,而在这部分主题阅读则是“步骤”,有什么区别呢?
在主题阅读中,如果漏掉其中一个步骤,再往下进行就会很困难,甚至读不下去。而分析阅读中,有时候跳过一个甚至几个规则,可能并不会过多影响对一本书的阅读和理解。分析阅读的这些规则,更多的是作为衡量我们阅读质量的理想化的标准。
九、阅读材料的重要性
本书通篇谈的都是阅读方法,我们学习本书,就是为了提高阅读方法,但是,还有一样可以提升我们阅读能力的东西我们可能忽略了——我们将要阅读的那些书本身。“所阅读的东西”和“阅读方法”同样重要,是提升你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挑选适合自己的好书来阅读,则成为重中之重。
好书对我们的回馈:
第一,当你成功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让你变的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
当我们了解了阅读材料本身的重要性,我们就不会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
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书,原因是有些书根本不值得花费时间与精力做这样的阅读,只需要扫读即可。有多大比例的书需要我们用这些方法精读呢——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
本书在附录中列出了建议阅读书目,供读者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作者收录这些书的标准是:只要我们肯花时间努力,就能得到回馈的书。这些书目的中文翻译可以参考备注2的网址。
到这里,我们相当于完成了这本书的检视阅读。如果你还决定继续研读,下一步需要进行的就是分析阅读本书了。
梁文道在推荐这部书时讲,将阅读分为不同的层次,这种讲法虽然不是这部书的首创,但这本书的好处是充满了细节,可以作为学习阅读方法的工具书。随时需要,随时拿起来读。
如果你仍然没有时间仔细阅读本书的话,推荐一篇和本书同名的文章,《How to Read a Book》,作者是密歇根大学的Paul N. Edwards,这篇文章中的阅读方法和本书相似,比如:主动的阅读、提出问题、分层次的阅读(读三遍)、用自己的话做笔记……全文大概5000字左右,很精炼,也有可操作性,和本书对照阅读效果更佳。而且这篇文章谈了屏读和一些知识管理软件的使用,也特别实用。中文版文章参考备注3中的网址。
我阅读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商务印书馆2004版的,读前三分之一基本没有遇到理解障碍,但是从“分析阅读第二阶段”部分开始,就不断遇到一些不太明白的词,以及一些费解的句子。于是便找来英文原版,对照书中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来比较阅读。对照原文,一些困惑迎刃而解。
比如,书中分析阅读规则(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原文是,“Know the author’s arguments, by finding them in, or constructing them out of, sequences of sentences. ”对照原文,这样翻译可能更贴近作者的原意:“从相关句子中,找出或者架构出作者的论述。”
第43页的“阅读一本书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的英文原文(参见本文“三、主动的阅读”小节),和145页提出的四个问题的英文原文一样,但书中翻译却有些差别,容易给读者造成一定误解。
在不断的“排错”的过程中,再一次理解了李笑来老师一直强调的阅读原版书的重要性。
备注:
2、《如何阅读读一本书》建议阅读书目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820/16/18722649_403351472.shtml
3、How to Read a Book. Paul N.Edwards. http://pne.people.si.umich.edu/PDF/howtoread.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