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我们匆匆的脚步突然停了下来。乘着疫情中间修整的几天,梳理了公司的工作。有合作伙伴就问了,什么是亲子自然教育,你们不是做的亲子旅游吗?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说到本质,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最近几年,研学/游学行业很热闹,很多人进来以后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很好赚钱的行业,而且要面对熊孩子和在外风险,责任,很重大!这次疫情对于没有做好准备的个人和企业就是“灭顶之灾”。疫情前2019年的下半年,已有同行准备转型了,疫情之后,这个转变应该更快。当然,也有一些还在正在坚守。
这几年很多营地教育机构、旅行社把业务拓展到了游学/研学领域,但是从家庭或者学校角度来看,一些活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资本追逐”利益",有人当它“生意”,实际它是“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开始我们就强调自己是亲子自然教育,这是不断提醒自己,做这件事情初心。因为即使意识到了,完全做到也很难的。
在活动中设计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题,鼓励孩子用绘画或文字方式记录活动的素材,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思维导图、文字诗歌、表格)记录每天的实践活动。2020年的课程中我还想增加对于自我认知,如心理自画像、个性发展等心理学的内容。
所以,不光是北上广国际学校的的孩子才能通过课堂获得收高质量的教育启发,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孩子都能通过”实践”和自然发生连接。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来“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上世纪二十年代,陶行知、陈鹤琴师从杜威,回国后提出“生活教育”、“活教育”,主张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主张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实践中获得经验和认知。
自然教育可以有几天或几周的时段,而学习是终生的。当更多的家庭意识到需要参与这种实践,才能一起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改变。而不是疫情带来培训机构给孩子们的被动“减负”。
疫情之下,宅家也要复工,是在千变万化世界中锚定不动的初心被唤醒。忽然想到心理学,教练技术中常常提到的赋予工作或者生活意义,这份初心就是我们所追寻的意义,意义越大,驱动力越强,持久性也越长,走得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