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孙纳和林见东的故事大约是在 14 岁,那时班上的孩子都在看《变形金刚》和《精灵鼠小弟》之类的好莱坞电影,但我却并不中意。和别的孩子不同的是,我不喜欢技术化和太鼓噪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会看到这部电影,可能是出于某种缘分,因为那时看电影的机会不多,也不喜欢看电影,可这部电影改变了我对待电影的情感。上大学后,我偶然进入到话剧社,并且和一群朋友策划排了一个舞台剧,原形便是这部电影。很难去描述我对它的感情,但我知道,就算过十年,我也不会忘记那种感觉,那是一种像初恋般的感觉。
等到了成年后,却也不再抗拒商业大片的轰炸,慢慢地调试自己的心情,从始至终都坚信电影不分类型,只有好坏之分。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自觉清冷的,我曾有过那么一段时期,常困惑于为什么他们会喜欢看这样的东西?后来便不再清冷了,宽容之心多余鄙弃之心,再后来只是放松,没觉不妥,反倒是常发现简单之人的乐趣,以偏概全总是蠢得很。
以上可以看做一个少年的胡话,可胡话愈变愈真时,才知道这个世界无规律可言,简单的话能够看出不寻常之理,简单的电影能够刻骨铭心,谁也没必要逼自己去看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但谁也抵挡不了歌舞片带来的欢乐。我自小就爱看歌舞片,在我看来,音乐,影像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恰好歌舞片满足了很多留白和想象。
孙纳是个北漂女孩儿,她一心想成为一个明星,过去的她在三里屯卖唱过。
林见东正考虑当一个导演,他初遇孙纳时,这姑娘正在偷吃他吃剩下的面。
两个人在北京相知,相遇,相恋,直到现实的残酷把他们分离。
孙纳选择离开了林见东,她的欲望和野心,这个男人给不了她。
若干年后,孙纳成了大明星,她和导演聂文打算拍一部马戏团的爱情歌舞电影,只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男主角会是林见东,他的出现再次勾起了她的过往和回忆,为这,她陷入了深沉的爱欲和回忆之中,让自己无法自拔。
其实故事再怎么拍,也都只是一部爱情电影,如果无法痛彻心扉,这样的故事又有什么好拍的呢?
我从来没再看过第二个中国导演拍歌舞电影题材,14 岁看这样的电影时,也不知道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有音乐,有舞蹈,而不只是一段简单的故事。后来的几年里,我又反复看了很多遍,一部刻在你记忆里的电影,你永远也不会只看一遍。但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 我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情色彩,想起孙纳和林见东,他们就像我记忆中的伤疤,无法再愈合。
林见东对孙纳说:老孙,你快乐吗?告诉我怎么样才可以快乐起来?
对于林见东来讲,北京的地下仓库是他一生之中最快乐的时刻,每天青菜泡面,冰天雪地,也快乐得很,因为那时的孙纳爱他,尽管现在他是个炙手可热的男演员,他也不快乐,快乐,其实哪有那么简单。对于一个经历过往日情怀的男人来讲,与爱人分离是难以承受的痛苦。为这,他等了十几年。
孙纳也说:过去的唯一好处就是让我不愿意再回到过去。
她单纯热情地感染了林见东,那是过去;她和林见东一起闯荡北京,那是过去;她对林见东不求回报,那是过去。而现在,她冷漠自私地看着林见东,告诉他我们不认识,从来没有见过。如果不是这场歌舞剧,她无法再被拉回,她同样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去成为了一个明星,可到头来,她缺失了自己,是林见东帮她找回来的,也是聂文告诉她的。
聂文很执着,但他的报复并没有林见东那么伤人,他纯粹地爱着孙纳,可孙纳并不想承认这一点。
人越长大越难快乐,但你有过去和未来,现在便显得微不足道。
孙纳经历过现实的痛,于是她甘愿抛下林见东,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这一点儿也没错,只是人们总会忽略当下的美好,忽略在意你的人。林见东本来想成为一个导演,因为孙纳的离开,他愿意花时间去找到她,融入她的世界。但最后呢?他们都得到了教训,有些感情是不可挽回的,林见东要的是一个结果,这一次,他深深地伤害了孙纳。
孙纳最后拿着那本回忆录感慨道:如果有一天一定要拍一个故事,一定会在青海,男女主人公坐在海边,镜头往下拉。
人们总说命运难逃,孙纳是不信命的,不然她怎么会在人生的十字街头选择了更难走的那条路,只是她不该伤害了一个男人的心,因为这个男人,简单地只想拥有她。林见东更没有妥协命运,他明白爱情对他的定义,只是他也不该像孙纳那样拥有她后又离开了她。可我们终究得明白,这是戏剧,林见东和孙纳,只是投射在现实中的影子。
每看一遍《如果爱》,我都会过于投入其中而深陷,它像是我的一个心结,对于林见东和孙纳,我始终觉得他们应该有个完美的结局,所以我常会和朋友说:如果有生之年能够再看到金城武和周迅的电影,我的这个心结才会打开。
小时候觉得 Mary Poppin 像天使,又唱又跳,现在再看又有些诡异;但我一直都是很喜欢吉恩·凯利的,可能因为他和我同星座的原因,相同属性的人总是代入感会较强,不过没人否认他的伟大,《雨中曲》和《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都是将来需要典藏的电影,他的节奏感和舞蹈,就算和弗雷德·阿斯泰尔比较起来,也自成一派,他显然更自由随性,而后者则更具戏剧张力。
好莱坞的歌舞片的确可以写成一本编年史,但能留下来的并不是那么多,大部分人对歌舞片的印象都停留在《音乐之声》和《雨中曲》的欢乐场景设定中,后来鲍勃·福斯打破了这些惯有的设定,他偏向于艺术化的形式也引来了众多电影大拿的目光,《爵士春秋》《歌厅》,仅这两部电影便足以让他名留影史。法国固然有《瑟堡的雨伞》和《八美图》等片,但大家的影像里,好像除了好莱坞,没其他国家拍歌舞片了,印度片如果算在其中的话,那也只能算是打打闹闹罢了。
千禧年后,歌舞片一度落寞至只有靠改编百老汇来撑场面,《红磨坊》和《芝加哥》,《爱乐之城》和《妈妈咪呀》,《追梦女郎》和《马戏之王》,《悲惨世界》和《魔法黑森林》,你能在千禧年看到的歌舞片几乎都在这个榜单里,可想人们不再对歌舞片保持热忱,甚至觉得这样的类型片濒临灭绝,可也无人在意,他们如果想看歌舞,大可以买张票去百老汇观赏,那里应有尽有。好莱坞且只能做到这样,中国就只有《如果·爱》这一根独苗了,《华丽上班族》也算的话,它们俩的命运也是难兄难弟,只是《如果·爱》更经典罢了,过去 20 年,乃至今后 20 年,又有几个华语导演敢挑战歌舞片。
大概这也是陈可辛可以从北上导演成为佼佼者的原因,他不拘于任何类型电影,事实上,到《亲爱的》为止,他涉猎了武侠,文艺,爱情,喜剧,现实,青春,励志,动作,历史,歌舞,恐怖,悬疑所有的类型电影,倘若只缺一个科幻题材的话,未来十年里,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且他除监制外,自己担任导演的所有作品,票房和口碑都成正比,甚至在如此挑剔的豆瓣,他也能够均分在 7.5 分以上,更别说还有《甜蜜蜜》这样的经典,实际上,就算这些活儿放在李安身上,他也要绞尽脑汁,大概最好笑的一个笑话就是:“一个香港导演拍出了《亲爱的》和《中国合伙人》这么符合内地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如果·爱》于 2005 年圣诞节时上映,那时便有近 6000 万的票房收入,对于一部歌舞片来讲,的确很讶异,有人说金城武,周迅,张学友各分去了 2000 万的票房,其实也是,如果没有他们,《如果·爱》不会那么令人难忘,当张学友在雨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愤怒时,当周迅穿着红色大衣在墙角哭泣时,当金城武在游泳池孤独漂流时,这一切的一切都很梦幻。可是我们也容易忽略金培达的音乐,奚仲文的艺术设计,杜可风和鲍熹德的摄影,以及陈可辛的控制能力。
《如果·爱》一定是关乎爱情里最感性的一种,金城武问:为什么林见东那么爱孙纳?陈可辛只答:爱情是没理由的。但这并不影响武哥的表演,他的林见东,是除何志武外最有趣的角色,他站在一个对立面,过去和现在,一个无法自我剖析的男人。
周迅呢?她是孙纳,也是周迅,她可以打破惯有的表演思维模式,把灵魂融入角色,这是可遇不可求的,陈可辛说周迅没有地域性之分,她坦言孙纳给了她太多,可这一切,又何尝不是给了戏外人太多。
我常听到朋友对爱情的倾诉,自己却孑然一身。
但我也常常告诉他们,不要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席慕容写《一棵开花的树》意境如此美好:为这,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拜伦写《春逝》情感太释然:若我再次与你相遇,事隔经年,我将如何向你致意,以眼泪,以沉默。
或许明白了,爱情也已经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