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母亲让我到生产队去帮忙插秧。
母亲说:“帮队里插秧不但可以锻炼锻炼,而且还可以挣点工分,更主要的是中午队里还集体会餐,吃的是白米饭。”在那个连稀饭都难以为继的年代,这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于是我欣然前往。
插秧的地点在大埔栏。那时候生产队插秧还要讲究规格,首先是要有人在田里拉一根绳子,然后沿着这根绳子插上一排秧苗,接着再把绳子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固定好,再沿着绳子插上秧苗,如此反复,田里很快就出现了秧田的模型,空白的地方就轮到我们上场了,我们的任务就是填补这些空白,就好像老师发给我们试卷,让我们填空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带了一根竹竿,用油漆在竹竿上点上记号,然后把竹竿放进田里,对准竹竿上的记号插上秧苗。你还别说,用这种方法插出来的秧田还真整齐,不管你是横看还是竖看,秧田都整整齐齐,有条不紊。
工分是按照插秧面积的大小记的,插的秧田面积大,记的工分就多。我不知道自己已经插了多大面积了,只知道插了几片空白的秧田下来,已经累的腰酸背痛的,在插完又一片秧田时,我看到背后是一片长满青草的斜坡,整个人一下子就躺了上去。
天空灰蒙蒙的,没有风,天气让人觉得闷热,西边大坪埔方向,乌云黑沉沉的,看样子天就要下雨了。
队长催促大家没完成任务的快点抓紧时间,已经完成任务的就跟他到石门去。
石门,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建成的。由于要从这座山引水到另外一座山去,勤劳的村民便筑起了一道土坝,土坝把两座山连接起来了,土坝的上面修了一条排水沟,这样水就可以流到山那边去了。土坝的下面有一条路要通过,于是就砌了一个石门,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隧道。石门呈拱型状,高三米到四米,宽可以通过一辆大型货车,长度有几十米。这样的一个工程,全部都是用石头建成的,我真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
当我们到石门这边插秧时,天已经开始下雨了,到了中午,午饭送过来的时候,雨下得更大了。
午餐就在石门里进行,虽然光线很暗淡,但由于下雨了,实在也找不到其它更理想的地方。这时炊事员已经开始给大家派饭,每个人分到了一大盆白米饭,据说是一个人八两大米。炊事员在白米饭的上面浇上了一勺冬瓜,再给每人添上了一块红烧肉,汤是几个人围在一起共喝一碗汤,由于天气下雨,地面满是泥泞,我们的汤只好摆在泥泞地里。
就这样我们开始动筷了,因为大家的肚子也饿了。白米饭香喷喷的,冬瓜很嫩,吃起来很可口,红烧肉放了酱油,油光发亮的,轻轻咬上一口,那个香味,至今我都忘不了。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陆续有村民进来石门避雨,石门里的地方本来就不大,现在人多了地方就显得更小。由于下雨的缘故,石门里面的石缝开始往下滴水,水滴落在我的头顶上,滴落在我隔壁炳生的身上,有的则滴落在我们喝的汤里,正当我们想挪一下地方时,有村民要路过了,我们大家只好站起来让路,等村民过去了,我们再蹲下来继续吃饭。
尽管环境脏乱差,但我还是坚持把饭都给吃完了,吃的很饱。那时的我哪里知道,其实八两大米饭对于当代人来说,恐怕两个人都很难把它吃完吧。
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忘记那顿午餐,无法忘记在那恶劣的环境里我们一起共同进餐的情景。这次的经历让我充分认识到在那恶劣的环境里我们不但要学会去坚持,学会去忍耐,还要学会去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坦然地接受来自生活各方面的挑战,只有这样,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存之道。